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想听音乐,放进影碟机里的碟片却因划痕严重,既无图像,又无声音.正在扫兴,忽听耳畔一声渺远的鸟鸣,出门来驻足张望,那声音却已飘向了远方,刹那间仿佛以为自己在梦里.是啊,能听到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似乎已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了.  相似文献   

2.
他的人生分为几段。 于是,从他作品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趣味:统一的一致的趣味,这趣味便是一个艺术家最本质的、最朴素的情感。历史轰轰烈烈地演绎着一些大事情,人们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刘士铭在谛听历史轰轰烈烈的声响之外,似乎还留心倾听另一种声音,那是更亲近、更朴素的声音,那是来自民间的、农村的、角落的、琐碎而质朴的声音,并且用自己的雕塑记录着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大理,古城是一个情结.透过这个情结,似乎可以看到有一种声音,从远古传来,弥漫在铅灰色城墙的四周,把一个西南小城,浸润出了大国王者之气.  相似文献   

4.
宏亮的声音和拉丁人的英俊相貌使他成了歌剧界首屈一指的明星。他越唱,声音似乎越有光彩。每一个歌剧时代涌现出的非常杰出的歌唱家中必然有一位男高音:他不单、单是一个男高音演员,而是一位第  相似文献   

5.
花开的声音     
当我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时,在遐想之中,思绪便会飘飞到梦魂牵绕的家中,回味着港湾中的宁静与温馨.而更不能使我忘怀的是那满院的花,恍惚中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闻到了那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  相似文献   

6.
每当赫伯特·魏泽教授走进森林时,便觉得树木很有趣:“橡树、山毛榉和云杉有幽默感。”这位德累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已经零碎地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古怪可笑,但魏泽是追踪植物语言协会中有名望的代表之一。根据他的测试,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取得了解的,但因音频很高,所以人耳听不见树木发出的声音。那么其它植物是怎样互相对话的呢?它们是通过一种能量来进行互相交流,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可以测量出来,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变得看得见。但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大多数专家认为,植…  相似文献   

7.
野境     
一 郝前程是被电话铃声叫醒的.那部电话安在他家客厅里,响了好几声他才听到.此时的郝前程半睡半醒,所以他听到的声音隐约含混,似乎还掺杂着水的流动和风的飘忽.但那声音很快就显出了力度,像一束耀眼的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忽地就照进了这个早晨.  相似文献   

8.
多年了,有一种声音一直在耳际敲着。"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急促中蕴节奏,简单中含真情。仔细聆听,又若有似无。似乎时时刻刻响在脑  相似文献   

9.
微澜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黎明前刚下了一场雨,细雨敲打着瓦片的淅淅沥沥的声音让孟复之做了一夜稀奇古怪的梦,梦中他似乎和死去的老婆一起去采蘑菇,后来那女人又变成了大学时代的恋人舒晓明,再后来一头斑斓的吊睛白额大虫从一株弯弯扭扭的老松后面扑过来,孟复之惊出了一身冷汗,悠悠地醒了过来.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性格是鲜明特立的。《论语》一书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从其中的闲谈实录,我们似乎见着了他的容貌、声音、性情、思想,综合为一体,孔子的真性格跃然而出犹在目前。孔子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孔子身处春秋时代,当时世事纷纭,礼崩乐坏,人欲横流,天下滔滔。为拯...  相似文献   

11.
朱莉,加油     
<正>当我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试着睁开眼睛时,却发现眼前一片黑暗。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也许现在是晚上?我让母亲帮我打开灯——然而我的眼前依然一片黑暗。尽管我不愿意接受,但这却是一个无法更改的事实——我失明了。母亲告诉我,医生说我只是暂时失明。"也许一年后,也许明天早上醒来,你就可以看见窗外的阳光了。"母亲的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并不是安慰,只是让我明白,恢复视力似乎是一种奢望。  相似文献   

12.
寻找光线     
张礼 《大理文化》2021,(6):54-56
当我随着生命落地的声音而睁开眼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光,那光很朦胧,恍惚又晦暗,没能把整间屋子照亮.这发出微弱光线的灯是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说我是在一盏煤油灯下出生的,似乎是缘于此吧,由于出生时光线的暗淡,导致我走的路,总没有太多明媚爽朗的日子.还好我是个能摸着光线走的人,跌跌撞撞,寻着萤火虫的光线,追着一缕缕不是很明晰的光源,一步步,从一个黑黝的小屋,慢慢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古镇铁匠铺     
一 在杉阳古镇仅存的铁匠铺里见到和跃昌老人时,他正靠在一把陈旧的竹篾椅子上,眼睛半睁半闭而显得似睡非睡,双耳似乎正在认真聆听着铁锤不断敲打一件铁农具的声音;要是感觉到某一个叮当声不对了,他就会立即睁开双眼,扫视眼前正在挥汗打铁的两个儿子,或者说扫视一下两个儿子正在打制的那件铁农具。年逾古稀的和跃昌是一个老铁匠。他已经在古镇里叮叮当当地打了一辈子铁,以至练就了凭声音就能判断出锤点是否对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想谈一谈高尔基,谈谈战斗的光彩夺目的青春。我对过去的回忆首先是同高尔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觉得,从我第一次翻开他的小说之日起,我的青春之火就燃烧得特别旺盛,我青春的声音也变得特别响亮了。这是一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是一种造反的声音、反抗的声音;是号召人们起来斗争、争取自由和光明的声音。我住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那里是工人们居住的郊区,我们住的是破旧的茅草房,里面挤满了有工作和失业的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世俗社会的兴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时代正在到来。几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都在围绕它而展开争论。在对待大众化体上的分歧几乎已经成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标志。当然,在人知识分子,尤其是学批评的阵营中,反世俗化与大众化的声音似乎远远地超出了为之辩护的声音,“人精神”、“道德理想主义”、“抵抗投降”等一个比一个激烈的批判话语都把矛头指向世俗化与大众化。甚至可以说,在今天许多人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志就是他在面对世俗化与大众化时是否采取了激进对抗的姿态,否则便是“痞子人”或“痞子人”的帮手。  相似文献   

16.
园林路71号鲁迅文学院第二届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办在贵阳.地点是贵阳市委党校,园林路71号。时间是2012年的9月份。我后来想,9月这个时间,以及园林路71号贵阳市委党校这个地点,这两个因素,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为期半个月的鲁西南二班注定了某种特殊的气息。这种气息,贯穿了我们在贵阳、在培训班的全部白天以及夜晚。学校离机场不远。到达那天,从机场到学校,是和带队的云南省作协杨红昆副主席一块坐的贵州省作协的车,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车子进了校园,从车窗看到许多树,大多是大树。树下一条黑色洁净的柏油路,引着车子一路往下。车轮的声音很小,我感觉,这车子行驶的样子,犹如某一段安静优雅的电视广告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正在观赏中国传统风格的山水画时却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幅画画的究竟是哪里啊?""题目写的是黄山秋色,怎么在黄山找不到这个景致啊?"但是,当人们在议论现实主义风格的风景画时则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瞧,画家把这个地方描绘得多美啊!跟真的一样!""哎呀,看看这幅画似乎把空气的清新感都表现出来了!"如此等等。为什么会有这样  相似文献   

18.
幸福花     
传说中,五瓣丁香能给人带来幸福. 走过浪漫的年轻,蓦然回首,一张张昔日的笑脸都已挂上了为人父、为人母的慈爱与沧桑,毫无保留的.熟悉的声音,也似乎刻录上了岁月流逝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这个世界似乎变化很多,这个世界又有些东西难以改变。似乎这就是明的传承与演化。  相似文献   

20.
转眼离开乡村几十年了。面对乡村日新月异的不断变迁,在感慨与惊叹之余,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失落感,为永远失去一些东西而有些怅然若失。在大理乡下,我感受最深的是莫过于那些曾经熟悉而已远去的小贩叫卖声——"买吃螺蛳……"这个声音翻译成汉语后似乎就没有多少味道了,还是用白族话喊出来韵味十足:"买—饮(吃)—磬(音,白族话螺蛳的称呼)—迎(来)……"直译成汉语就是:"买—吃—螺蛳—来……"在我童年的时光,往往是在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