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以"辽西高跷秧歌"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设想,对适合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带来了诸多难题。文章在分析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现状,提出了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可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学校音乐教育是实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楼塔镇中心小学传承和反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十番”的成功经验,对各地方学校利用地域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知识、记忆的历史沉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等方面,图书馆应根据自身职能扮演相应角色,发挥相应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认立档方面,图书馆要充当咨询顾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方面,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保存文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弘扬和传承方面,图书馆要发挥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与其他保护传承主体相比,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地域、教育、培养等独特优势。学生社团通过民族社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结合、学者理论科研与学生社团具体实践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形式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四个路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61):9-11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对于民族文化保护和国家文化繁荣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传承环境恶化、缺乏群众基础、缺乏长效传承机制等客观问题。在当前信息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可采用建立数据库、搭建虚拟博物馆、多渠道培养文化受众、重视科学研究等保护策略,解决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时保护与科学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从地理学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而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其影响下的人文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山西的区域环境差异又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差异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而言,也要植根于自然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文化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文章通过对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形态的解读,以及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的分析和论述,对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播措施进行了思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与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转型期后出现的概念。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以非物质形式留存下来的文化现象。面对工业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于是我国政府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以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上、下册)》,  相似文献   

1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文章在全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形成适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中央与地方紧密联动的政策执行力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现有政策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管理的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政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与早期秦文化、氐羌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独特,传统地方戏曲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认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和保护这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维系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和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共存关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  相似文献   

15.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广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东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情况为例,论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途径。特别是提出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体现其特殊性、文化记忆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形式、文化的解构和建构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方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走社会化道路等几个观点和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对其保护关系到公共利益,因而民法和行政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局限性。经济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选择路径。我国应当尽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法保护体系,从金融法、竞争法、财税法以及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活态载体的重要承载与传递者。因此对传承人现状的系统调查和评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被国家2006年首批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铜梁龙舞",是集民俗、歌舞、彩扎工艺为一体的民间艺术系统,其中的彩扎工艺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因而基于系统方法和田野调查,探寻其保护、发展的机理,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打造"人文重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山东省地级市第一位。针对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思想认识不够、重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才断层,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策,包括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名词已愈来愈被人们所熟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正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应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等原则,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永京拳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发展困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视角,运用文献、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永京拳正处于人亡拳息、人去艺绝的濒危状态,亟待挖掘保护,建议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永京拳的保护力度,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