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邢军  邢海峰 《青年记者》2006,(12):85-86
“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认为公众的注意力是电视媒体竞争的最大资源,更有人直白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谁吸引到的目光最多,谁就可以成为市场中的翘楚。在此种背景下,活动营销成为电视媒体的首选,电视媒体纷纷行动起来,用活动吸引注意力,吸引公众和商家的眼球,塑造电视媒体品牌。  相似文献   

2.
我想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心理高峰体验,直到几个星期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我的在线点播系统中还有“乡村音乐电视”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3.
鸿水 《青年记者》2006,(17):23-23
“美国偶像”的英全称为:“American Idol”,但“美国偶像”并不是自主开发的产品,它的前身来自英国的系列电视真人选秀栏目“流行偶像(Pop Idol)”,当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费了近亿元美元购得版权。和“超级女声”一样,“美国偶像”也是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加工。孰料,一经推出,收视率暴涨,最后连美国总统都要接见获奖的“美国偶像”。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民生化、社教节目讲故事、娱乐节目反偶像化被称为当今电视节目三大发展潮流。正如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所指出的那样,电视作为一种“化工业”,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这种可复制性对民生新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栏目风格的雷同和栏目设置的跟风上。嘴着营销时代的来临,建立先进营销观念,学习先进的战略方法,对电视媒体本身已经至关重要。2005年12月26日,由荆门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直播荆门》,正是在这种理念支配下开播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发展”栏目中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陕西电视台成功直播“金庸华山论剑”大型文化活动的有关情况,题目是《在华山之巅用电视解读大众文化》。第二篇文章谈了加快有线电视发展的思考。另一篇文章阐述的重点是地方电视台尝试实行ISO9000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探索—争论—探索 “记忆”是中央电视台本着创新和前卫的宗旨,在东方时空栏目中创办的电视系列作品。如果说,“东方之子”开拓了电视节目中人物访谈的崭新形式。“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奠定了电视纪实语言栏目化蓬勃发展的基础。“实话实说”掀起了中国电视界脱口秀节目的热潮,那么,东方时空在2001年推出的以真实再现形式为主的“记忆”特别节目,是经过长达6年不断探索实践的又一部展现中国现代历史中杰出人物的电视作品。  多年以来,东方时空的制片人和编导们在每一年的重要阶段,都会推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富有感染…  相似文献   

7.
一,一次别开生面的电视专业研讨会 2004年8月24日,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开幕的当天,近300位全国电视节目制片人聚会在北京新世纪饭店,参加“创新/创意/制片人2004”活动,共同探讨中国电视品牌栏目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一方面,参加会议的核心群体是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的制片人.这在全国还是首次;另一方面,这是一次极具电视味道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讨会。整个会议被设计成为一个电视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传媒界提及率颇高。这个新闻样式.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的来源和视角。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电视传媒特别是城市电视台,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和眼球。对“民生新闻”产生的这种磁力和热潮,我们一方面应庆贺,另一方面应持冷静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9.
骆正林 《新闻传播》2006,(2):52-54,56
新闻是由事件构成的,电视新闻当然要给观众报道“事件”。世界每天都有大量新闻发生,但是电视在选择“事件”时,却为“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而苦恼。在社会空间内,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而频道密度却在不断上升。这样的背景下,电视人被逼着从“文化人”向“儒商”转变,他们必须精通“事件营销”的技巧,才能让自己的新闻做得有人看。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栏目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纪录片与栏目“联姻”,栏目化纪录片逐渐成为电视纪录片的主流。那么纪录片为什么要栏目化,纪录片栏目化后的13年里,给记录片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电视“板块节目”很时兴.而“板块节目”中的各个“子栏目”往往需要用“串联词”来衔接,因此“串联词”的写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板块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播出效果。那么怎样构思和撰写“串联词”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2.
何屹 《湖北档案》2005,(1):26-2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正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不断增长,而人的注意力变得短浅,正是这样短浅使得争夺注意力变得重要,对于信息机构而言,谁吸引越多的注意力,谁就越容易在竞争中取胜,获得更多的效益和财富。“注意力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眼球经济”这种经济的核心是注意力,争取注意力成为经济运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罗志芬 《声屏世界》2004,(12):39-40
电视媒介市场是一种独特的“二元产品市场”。电视媒体只创作一种产品,但却活跃于两个市场中:其一,受众市场:其二,广告市场。这两个市场以注意力为纽带联结,是一种“双重出售”的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电视媒体必须关注受众的行为,以发挥“注意力经济”的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崔峰 《视听界》2008,(3):99
中国电视媒体曾经是“皇帝的女儿”,那是个大众注意力资源严重过剩的时代,人们有太多的空闲时间需要打发,太多的注意力需要挥洒。 正是在那个只要有产品就有消费的时代,中国电视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强调生产的流程模式,生产成为所有电视栏目架构设置与运作流程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来看电视节目与栏目结束时出现的“职员表”: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接触到“真实再现”这种电视手法,是从1999年济南电视台开播的一个名为《真实再现》的新栏目,采用的是用演员扮演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大多是案件),一般是分多集叙述一个故事,每集节目的头尾有主持人串联。这个栏目刚一开播,就以其独特的样式吸引了当地市民的关注。在欣赏这  相似文献   

16.
丁涛 《新闻窗》2006,(4):31-32
电视创作是“形象、理念、感情”三者的统一。电视的特点决定它主要是以画面语言即用“形象”说话的,但说什么话,对谁说,以什么方式说,这里就涉及“理念”和“情感”的问题。对此,在电视界存在声画“两张皮”现象的今天,电视新闻画面的“细节”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拍出令观众满意的电视新闻作品,使电视纪实语言凸现出“人本化”的新理念,就要突出“细节”描写,这是电视新闻创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冰点”专栏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中国青年报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抽样统计显示,每2.6个读者中,就有一个选了“冰点”栏目,选票高居“我最喜爱的专版”首位。“冰点”曾被新闻界专家全票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在文字媒体和电视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何以取得如此热效应?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和其他报纸的同类栏目相比,“冰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平民化的视角关在普通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胡腾 《青年记者》2007,(14):105-105
“真人秀”最早出现于美国,在英语中最常用的词是“REALITY TV”,在汉语中也有“真实电视”的译法。它是由制作者制订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至少它是一种新闻传播活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往活动,要能有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关系规范,受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李虹 《新闻爱好者》2006,(5S):44-45
随着电视频道的不断增多,电视生活栏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无论是白天或夜晚。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哪家电视台不在向你炫耀按照各自审美理念打造的“电视化”的精彩生活。然而,究竟开办这些栏目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制作与受众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恐怕很少人去分析研究它。  相似文献   

20.
有学曾用“三自”来概括我们以前所做的电视节目:那就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这是电视节目在“商品化时代”的真实写照。而现在的电视节目其中包括新闻节目已经步入了“商品化”时代:其特征是受众用“收视率”这种“硬通货”来购买“新闻”这种商品,受众的消费偏好决定了“收视率”的高低。尽管“收视率”不能同新闻价值或节目品位画等号,但它绝对是市场的晴雨表。新闻栏目的考量目前有三重标准:一是宣传效果,二是收视状况,三是广告投放。各地的“小新闻联播”做给领导看,可以不太顾忌后两重标准,但作为民生类新闻栏目受这两重标准的支配或制约倾向十分明显。也就是制作必须十分在意这些新闻在受众那里的售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