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判"父母     
子打10岁起就喜欢思考,不时对父母作出些批判性的发言。我总是洗耳恭听,虚心纳“谏”,也不时儿子交换意见。我想,孩子对父母的批判,实际是自我批判的一种式。比起批判那些完全由他们自己造成的错误来,通批判父母所完成的自我批判,要深刻得多、有意义得。伟人们常常在自谦的时候说:“我不过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父母仿佛就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巨人,除非着他们的肩膀,我们无法突破性地成长起来。我们的子同样如此。时代越是剧烈变迁,父母的老经验、老传统越是不利解决困扰儿女的种种问题,儿女“通过批判父母来完成我批判”的必要和可能就越多,儿女…  相似文献   

2.
1.父母管得太多的烦恼父母管得太多,不能自己做主长辈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我们干2.父母管得太少的烦恼父母很少陪伴我们3.父母教育方法不当的烦恼父母要求过高,老拿我们和别人比父母不开心时总向我们发火,经常打骂我们父母自己有错不承认父母翻看我们的日记父母经常否定我们,损伤我们的自尊心父母老是唠叨、急躁、误解我们、高高在上而不能互相沟通表达孝心父母却不领情4.父母没能起到表率作用的烦恼长辈迷信父母的不良习惯(经常打麻将、吸烟、喝酒、与邻居吵架等)父母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5.特殊的家庭问题的烦恼父母不和家庭生活环境艰…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流传时间悠久、流传范围很广的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父母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全神贯注地爱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从来未像今天这样强烈。然而,有些父母种豆却未必能得豆,不少孩子向着父母意愿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花季少年自杀,更有的反过来伤害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就是有些父母仍然沿用着传统的、落后的教子观念和方法,总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改变孩子,设计孩子,塑造孩子。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们要问一句:作为父母,你是否想到随着时代的变化来改变一下自己呢?你的思想观念,你的素质水平,你的教子方法能适应做一个现代父母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4.
张文娟 《山东教育》2004,(15):44-4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孩子最早阅读的“书”,而且是阅读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书”,所以我们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列·尼·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只有能够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的父母,才能成为供孩子阅读的有益的“书”,才是合格的父母。在我们谈论和研究父母对子女的“作用力”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如同物理学原理中的力一样,也是相互联系、相互…  相似文献   

5.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小时候,总是充满疑问地问父母很多“为什么”,我们期待的答案往往源自对父母的“信”。初长成,有了知识、懂得思考后,父母的回答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信”,我们开始学会了“疑”。青年人常常探讨、追随“成功者”的成功之路,并以此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偶像的观念成了青年“粉丝”的人生信条。当人年纪渐长,  相似文献   

6.
爱要有度     
要说中国有很多父母“坑害”了孩子,那可真让为孩子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们觉得“冤枉”。君不见,这些家长们每天辛勤工作后的时间和精力,全都给予了“自己的未来”:洗衣做饭、端汤倒水、收拾房间、陪读陪练等等后勤保障做得尽善尽美、无怨无悔;周末的双休日还要领着孩子远道去赴各种培训班,以增长才干;只要孩子有要求,哪怕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也要努力使出全身的气力去满足他们……当今中国的父母居然因此而创造了这样一个“世界之最”,真让人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记得还是在前些年,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就已经有专…  相似文献   

7.
学会感恩     
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没有亲情的世界将是一片孤独和黑暗。师爱和母爱同样伟大。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而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读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使我们懂得了无论生活或是生命都需要一种感恩。我们常常忽视甚至忘记了一种爱,它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它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这样”,这种爱就是父母给我们的爱。有多少人记得同学的生日,却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记得父母带给我们的惊喜,却想不起父母的年龄。看看父母眼角的皱纹,摸摸父母头上早生的白发,想想在校门…  相似文献   

8.
人精     
有一次应邀在电视节目里作嘉宾 ,谈论的话题是“今日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下一代”。我的说法是今天的年轻父母们比较开化 ,比较民主 ,对“下一代”管制得不太苛严生硬 ,也没有太多隔辈的距离和沟壑感 ;他们的生活优裕了 ,心态比较年轻 ,所以和自己的孩子之间往往能像朋友一般自在相处……不料 ,节目推出去没多久 ,我就出乎意料地收到一些年轻父母的来信 ,他们信中居然以苦乐参半的心情 ,得意又失意、无奈又嗔怨地告诉我 :“像朋友一般相处 ,实在是我们当父母的没有办法、也没有威严威信的结果。孩子太聪明太顽皮太狡猾了 !我们说不过他 ,震不…  相似文献   

9.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我们都曾听说过;滴水之恩,当涌采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是啊,人的一生中,想要感恩的人不计其数,如曾经帮助过你的陌生人,关心我们的爷爷奶奶,充实我们内心世界的导师等,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思自己的父母,是他们把我们帝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的酸甜苦辣。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时常听到,看到一些驻子对父母有很多的要求,当父母满足帮助了他,他认为是必要的。而自己却从不知要感谢、关爱、回报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欢喜一家人     
刘占武是公司职员,钱玲是小学教师,两人收入都不高,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刘占武时常开导钱玲说:“爸妈年轻时为我们吃过不少苦,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在有生之年过得好一点!”从恋爱到婚后,他一直践行承诺,对双方父母一视同仁。所以去年5月,他提出把自己的父母从乡下接到城里住,钱玲就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2.
李学才 《师道》2013,(11):13-14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越聪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笨”,但现实却恰恰与父母的愿望相反.一些孩子的“笨”正是父母一手“教”出来的。不信,我们就来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社会进步了,进步得让人吃惊, 比如出现“孝子,孝子,孝敬儿子”这 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怪”却“寻常”的 现象。现在的孩子被家长们伺候得舒 舒服服,自己的“孝心”却没了。很难 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 关心他人、会关爱社会。 所以,不断在贡献爱心的父母 们,千万别忽略了“孝心”教育! 有“孝心”的孩子,不会随便顶撞 父母,而会礼貌地讲出自己的理由, 与长辈商讨;有“孝心”的孩子,为了 不让父母担忧,会自觉地检点自身行 为,择善而为之,如:努力学习、不惹 是生非、照顾好自己等;有“孝心”的 孩子,感情丰富,乐于付出,会尽自己  相似文献   

14.
还在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就教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老师则教给我们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别人帮助了你,你要说“谢谢”;你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当你和别人分手的时候,要和别人说“再见”……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得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5.
体验真重要     
我和哥哥同邻居家的小森、小林哥儿俩都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上的是同一所幼儿园,就读于同一所小学、中学,彼此相当熟悉。我和小林初中毕业同时考进了师范学校,又同时被分配到了同一所小学任教,朋友关系上又叠加了一层同事关系。成长道路虽很相似,但我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我的父母白手起家,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我和哥哥自小就被灌输了“勤俭持家”的观念。为了稳步实现父母制定的“家庭发展计划”,我们全家节衣缩食、艰苦奋斗。我和哥哥从四五岁开始就帮着父母做各种家务活儿,凡事都得学着自己动手。上学以后,每天放学回…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好比是植物需要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如果仅凭着本能来爱孩子,父母很容易走入各种爱的误区,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在我们的周围,在爱的名义下,每天都在发生着太多爱不得法的失败案例。什么才是父母对孩子的真正的“爱”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真正的爱,其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为人父母者要想成为合格的家长,首先要从学习正确的爱孩子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爱的能力,爱得科学,爱得理性,才能在爱的氛圈中培养起孩子独立健全的精神生命。本期“特别关注”编发牛琳同志的文章《做合格父母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对广大家长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这世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父母,若是家长的头脑被各种育儿神话裹挟,并以此为目标去努力养育出一个完美孩子,免不了会焦虑成病,很可能就成了孩子□中的“祸害”。我们需要将“父母”拉下神坛,实事求是地认识父母这个角色,让父母回归凡人姿态。也只有为人父母者不再纠结于原生家庭,认识到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接纳自己的过去,与父母和解;接受自己的凡人属性,接纳自己的现实局限性,与自己和解,才能从根本上放下对完美孩子的执念,从而缓解养育焦虑。  相似文献   

18.
王健 《青年教师》2005,(10):55-58
做好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可望不可及。不少成功的父母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家庭教育“理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虽然不可以生搬硬套,但是有心必能从中悟得一些家庭教育的真谛。让我们看看以26个英字母开头的词能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20.
如果孩子正处于读书阶段。父母一定会问孩子很多问题,诸如“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的内容”、“这次考试的排名情况如何”、“最近常和哪些同学在一起玩”等,甚至是“有没有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唯独有那么一句话,其实是为人父母者最应该问一问孩子的,却又常常为我们所忽略,那句话就是:“孩子,你快乐吗?”虽然身兼父亲和教师之双重角色,理当对孩子偶加垂询,但我做得连自己都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