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鉴于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第一课时处理过细,第二课时处理机械,第三四课时处理粗糙的教学现状,作者提出单元整体设计的理念,并从教材编写、内容整合、课时分配及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论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1 标量处理机1.1 基本概念1.1.1 先行控制技术(look-ahead)。先行控制技术的关键是缓冲和预处理技术。指令的执行过程可以被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几个阶段(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采用重叠执行方式,使每个功能段相对独立地运行,就能提高运行速度。为了平衡给功能段之间的由于速度不确定带来的速度差异,在各功能段之间设置了缓冲栈(先行指令缓冲栈、先行操作栈、先行读数栈、后行写数栈),同时为了解决数据相关和控制相关带来的停顿问题,使用了不同的预处理技术。对数据相关和控制相关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是整个预处理技术的核心。1.1.2 流水线的原理、特点及其分类。流水线方式是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可以和其他的子过程同时进行,即所谓的时间并行性。流水线的工作可以用时空图来描述。流水线有以下的恃征:为了提高流水线的效率,应该尽可能的为流水线提供连续的任务;流水线由很多相联的功能段组成,为了平衡功能段之间的速度差,功能段之间需要设置缓冲寄存器;流水线中每个功能段的时间应该尽量相等,以免形成“瓶颈”,否则应该对功能段再划分或者采用  相似文献   

3.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新疆已经实施3年多了,但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没有太大变化,新课改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教材内容多、课时紧,我们就经常在课堂上看到,有些老师为了省时间,自己设置问题自己答,或设置ABC让学生选,或整堂课一个流水线,让学生钻入自己的设计中去,看似一堂好课,有问有答,热闹非凡,师生配合好关系融洽,其实老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及创造性,不能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改理念。  相似文献   

4.
单元教学与课时目标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实现从宏观设计到中观布局再到微观执行的全景呈现,而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另类视角.在HPM视角下,一方面,课时目标设计变得不再枯燥,数学史的引进使单元教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和数学的趣味;另一方面,宏观上构建教学体系,中观上将学段目标演化为单元目标,微观上将单元目标落地为课时目标...  相似文献   

5.
何乃味 《柳州师专学报》2014,(1):138-140,143
为了优化在可编程逻辑器件上所设计的功能算法执行速度,提出了一种面向流水线设计的可重构算法.通过对用户预先设计的逻辑功能进行结构分析,采用标准化的流程对用户逻辑功能进行分解,自动形成适合流水线设计的可重构逻辑单元,实现面向流水线设计的可重构设计方案.应用新型的可重构算法,对选定的两组逻辑功能,分别用传统的逻辑设计方法及面向流水线设计的可重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新型算法能够使逻辑功能整体运行速度,提高42.5%.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例阐述了高三化学复习课课时作业的设计.在分析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的基础上确立课时作业目标;基于作业目标探讨了课时作业的框架设计、作业题选择、课时作业形成等课时作业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对课时作业设计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正>崔允漷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1])基于此,笔者在单元教学上作了一些尝试与探索,现以苏科版八上"线段、角的轴对称性"为例,谈谈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用整体的、联系的、结构的视角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根据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本节内容共安排4个课时.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教材一课时一课时地教,导致知识碎片化,探究浅表化.在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整合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内容分析,单元核心素养分析,单元目标制定,以及素养、目标、课时关联等方面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并在整体设计的视角下进行课时教学设计,让单元与课时变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是被唤醒而不是被吓住 《船长》一课的教学,我用了三课时。在第三课时,我只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采访“诺曼底”号轮船上脱险的船员和乘客代表。下面是其中一个组的模拟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0.
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二课时后的一个常见练习和第三课时中的一个常见活动出发,给第三课时设计了一个"分割三角形"的片段性实验:通过一系列折纸活动,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到论证、从实物到技术的研究思路,实现对不同三角形的等腰分割,并将过程与结果、操作与思维、实验与论证、证实与证伪统一起来。由此,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