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往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生物圈主要是在陆地和海洋。陆地上有接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和以植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海洋中也有利用太阳能生长发育的各种水生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总的来说,这些生物都是靠太阳能生存的。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生命存活在地下深处,专家称其为“地下生物圈”。这个生物圈的主角是细菌。在地下深处,没有光线,没有氧气,只有高温和高压。这些微生物多数完全不需要太阳能,不需要氧气,它们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合成它们所需要的有机物。这种生活方式完全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是人类迄今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围填海工程中的若干科学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尤其是近岸海域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海洋可为我们提供生物、化学、海底矿产、能源和空间等方面的资源,其中海洋空间资源的多用途性对人类尤为重要,如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休闲旅游、海洋渔业、航运、港口、围填海等都与海洋空间密切相关。海洋的这些用途来自于人类对其生态系统(即生态环境)的各种不同服务功能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宪洲 《资源科学》1993,15(1):15-21
一、引言 生物生产力可分为第一性生产力和第二性生产力两大类。前者指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借助于太阳能同化CO_2制造有机物的能力;后者指各种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以及各种真菌、细菌和某些原生物等异常有机体,利用和释放绿色植物储存的太阳能而形成的第二性生物产品的能力。第一性生产力又包括总第一性生产力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湛蓝的海洋,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是人类的天然食品库,它那占地表71%的洋面,还是巨大的太阳能接收器。据科学家测算,海洋聚集的太阳能相当于当今世界发电量的4000倍。从古到今,科学家们一直想把海洋能取出,为人类服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随着技术的完善,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设想,即将实现。海洋温差发电初战捷科学家们认为,热带海洋表层的水温约44℃,深层海水则在冰点附近,如同时抽取800米深处海水与表层热水进行循环,用低压蒸气推动叶  相似文献   

5.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酸雨、地表和海洋表面的石油斑、核能源的危险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能源。虽然,从生态角度来讲,各种新能源并非全都是“干净的”,但可以选用一些“干净的”或“较干净的”新能源,使上述大气污染等问题得以缓解。人们普遍认为,最有前途的新能源是太阳能。其实,所谓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海浪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实质上也都是太阳能。看来,利用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技术在90年代就可以达到经济上有效的水平;而利用太阳能的光电系统以及利用生物质制成液态燃料的技术将在21世纪初产生经济效益。水力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的最成功方式。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变成雨下落,汇集到江河水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19,(7):96-97
近年来,海洋污损生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研究防治海洋污损生物的方法以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在各位学者研究及发现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细述几种防治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方法和相关技术,简述防污方法的原理,并根据当前研究现状对后继研究防治海洋污损生物展开展望。  相似文献   

7.
感受深海     
在我们这个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栖息的星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只不过29%,而且在海洋中,深海面积占大多数。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超过11000米。地球上的深海有三分之二位于公海之下。正是在公海之下的深海是人们了解得最少,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今天,深海正在和将要成为人人都只知获取但人人都不必担负责任的公地,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表面约有71%是海洋。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海洋对大陆的气候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的过程,就能了解大陆气候变化的规律,合理地利用海洋宝藏。研究海洋,需要弄清楚海洋的深度、海洋各个地方在一年中温度的变化、海水的化学成分、海洋中的生物、以及海底泥土的成分等。测量海洋深处的温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深水温度计,这种温度计在测得温度后,能够自动倒转过来,把指标固定在一定  相似文献   

9.
能源、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目前面临的三大难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努力开发新能源,以适应对未来能源的需求。科学家们估计,在21世纪,风、海洋、农作物废料、高能等离子体及以微波形式将太阳能输送到地面的巨大人造卫星,将取代地球上日趋短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特别是生物燃料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感受深海     
秋水 《百科知识》2007,(3S):20-21
在我们这个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栖息的星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只不过29%,而且在海洋中,深海面积占大多数。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超过11000米。地球上的深海有三分之二位于公海之下。正是在公海之下的深海是人们了解得最少,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今天,深海正在和将要成为人人都只知获取但人人都不必担负责任的公地,并进而演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11.
绿色太阳能源是指利用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产生的能源,主要指直接利用太阳能产生的能源,亦包括通过植物储存太阳能并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能源(如生物质能、酒精能)和太阳不均匀加热大气、海洋产生的能源(如  相似文献   

12.
每个健康人眼睛的视网膜中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是视网膜内将光线转化成电脉冲的生物太阳能电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自然环境由阳光、空气、水、土壤和各种生物构成。人们又常常把自然环境分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海洋中的生物资源海洋拥有地球上80%以上的生物资源。其中,动物18万种,植物2万多种。生物圈的范围从地壳表面或海洋深12千米处到大气对流层10千米高处都能找到生命。在生物圈里有2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3万多种微生物。还有60亿人口在其中。什么是环境污染开始人们认为环境问题仅仅是环境污染,即人类活动排放的有害物质在自然环境中某一系统或区城积聚,其积聚量达到危及或潜在危及人类和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海洋的利用愈加广泛,但同海水接触的船舶、桥梁、码头、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等表面都会附着各种海生物,这些海生物繁殖及分泌物造成对上述人造结构的腐蚀,缩短其使用寿命。船舶附着海生物会使船体每平米增重20公斤左右,造成船舶的实际装载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使船体表面的摩擦系数变大,明显增加了船体表面摩擦阻力,造成航速降低,增加燃料消耗5%左右,浪费了大量能源,而后者对于国防及  相似文献   

15.
无论过去或将来,海洋油污染都是无可避免的。自188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海边打下第一口油井起,石油就一直服务于人类,但也不客气地污染着生养它们的大地,威胁着各种生物和环境,其中也包括了人类。  相似文献   

16.
正Karen Osborn是一位在美国史密森研究所工作的海洋动物学家,她在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海岸潜水的时候拍摄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迷人生物照片,这种生物就是海蝴蝶。有足不走路海蝴蝶是一种软体海生动物,中文学名叫"蟠虎螺",也被称为翼足类,与蜗牛一样。但它们是用强健的"翅膀"游过海洋,而不是在地上爬行。实际上,海蝴蝶是适应了两极附近环境的海洋蜗牛,它们的正式名字叫翼足螺。虽然叫螺,但有些海蝴蝶已经没有壳了,有些虽然有壳却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2,(16):40-41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发布 共两万八千种生物 7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该图册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录我国海域海洋生物59门类28000余种。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洋物种数约占全球已知海洋物种数的13%。《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纂。  相似文献   

18.
绿色农业与生物质能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被誉为“绿色能源”的生物质能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生物质”(Biomass)是指自然界含有合成太阳能的各种植物、及其衍生的人畜排泄物及城乡有机废弃物,所谓生物质能是与“化石能”(Fossilfuel)相对应,由生物质人工转化成的能源,包括沼气、固化高密度生物质燃块、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制氢等。生物质能的可再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9.
地球上大量的植物是太阳能的天然储库,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碳纤维储存在植物结构中,是一种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我们称之为生物质能。  相似文献   

20.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利用新能源发电以其环保性和经济性特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它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介绍了目前已存在的各种新能源发电类型及其技术特点,并对新能源发电在中国的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