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燕在中国内地并不知名,但在台湾娱乐圈内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几十年经久不衰。台湾地区的访谈节目《小燕有约》至今还是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甚至有消息这样说,做一次《小燕有约》,可以让一个艺人“咸鱼翻身”,不红变红。且看出自大陆的另一个“大姐大”杨澜对她的访谈。  相似文献   

2.
张小燕在中国内地并不知名,但在台湾娱乐圈内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几十年经久不衰。台湾地区的访谈节目《小燕有约》至今还是同类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甚至有消息这样说,做一次《小燕有约》,可以让一个艺人“咸鱼翻身”,不红变红。且看出自大陆的另一个“大姐大”杨澜对她的访谈。  相似文献   

3.
写人物,要善于写人物精神的独到之处,这是记叙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则。自觉地运用这个原则,对改进人物报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篇写人物的文章,如果对于任何人都可适用,那肯定是一种失败。但是,自古至今,“千人一面”的写人文章,总是难以绝迹的。尽管姓氏可以不同,性别、素养、性情脾气各异,但给读者的印象却是模糊或者是类同的。这种情况,即使是在大力强调宣扬先进人物,要求作者充分反映人物特性的今天,也还是经常出现于报纸版面上的。造成“千人一面”的这一通病,其原因固然是复  相似文献   

4.
在1999年初,郭小橹曾经想写一篇文章,那是她的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拍成电影之后。她想写一篇《小说人,电影蛋》。 郭小橹觉得她是以一种对于纯文学的爱来写电影的,但是这个一厢情愿的爱情失败了。《网络时代的爱情》从第一稿到最后成为电影的那个东西,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最后连角色的名字都改变了(“那只是个符号”,她强调说)。一切为了市场,为了能拉到投资。 “一个想写小说的人下的却是电影的  相似文献   

5.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6.
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好的记者能把画中人、雕塑中的人、传说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好像真人出现在记者面前;懒于动脑的记者却会把活生生的人写得死气沉沉,人物只停留在稿纸上,而不能在读者面前活起来。出现这种“把活人写死”的原因,大抵是由于记者现场观察不够,不善于抓住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并把它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把人物新闻写活,关键是要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这是人物新闻文体对写作的总体要求。《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979年11月10日《文汇报》)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恐怕不是专家们对两位小画家的评价,而是他们即席作画的精彩场面。 4岁的亚妮,穿着袜子爬到一张乒乓台上,看一看四尺长的宣纸,便从笔筒中选了一支大号斗笔(笔头有她的三个拳头大呢),她饱蘸水墨,稳稳地握着大笔,在宣纸上迅速地边爬边画。瞬息间,一座比她人体还高的大假山一挥而就。画家们一片叫好声。接着,亚妮在假山上画了6个姿态各异的顽皮小猴子,她每画一个还先扮一扮猴子的模样,就像画自  相似文献   

7.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采写人物通讯是经常的。但是,读后令人击案一呼的人物通讯,在我们的报纸版面上并不多见,甚至可以说“寥若晨星”。比如笔者工作中不断会遇到采写“人物专访”一类的任务,而几乎每写一个人物,写时都自觉语言贫乏,行文艰涩,手法单一。写完,改毕,见诸报端,自己连再读一遍的勇气都没有了,直为没把人物写出来而汗颜。那么,写好人物通讯的秘诀在哪里呢?作家王光明同志的散文《钻石,你在寻找谁?》,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钻石,你在寻找谁?》真的是一面明镜,它照出了山东沂蒙山区农家姑娘魏振芳的服装体态、音容笑貌,照出了她的一颗纯净、  相似文献   

9.
在熟悉一些漂亮姑娘之前,有时会听到一些关于她们的江湖传说。 中学时代,班里有个F姑娘,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灵动俏皮的萌妹子一枚。在传说里,F姑娘却是个“大姐大”似的人物,带着一帮小痞子叱咤风云,会因为另一个桀骜的姑娘不屑地看了她一眼而气势汹汹地找人“修理”她。我信以为真,后来和F姑娘同班很久,才慢慢觉得,完全不像老大的模样啊,她只是个美女学霸而已。  相似文献   

10.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11.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2.
写人物通讯,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写好他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呢?怎样去抓这个“眼”呢?我认为,抓一个人物的传神之“眼”就是要抓他的特点。这包括人物特点、职业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和生理特点等等。至于怎样才能抓住“眼睛”,关键是作者要认真采访和观察,也就是说,在采访人物时,要耐心询问,细心观察,从中找出你要写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人物专访,是通讯中的一种,大都是以写人物现场谈话为主要内容的。这是它同写事迹为主的人物通讯的一个明显区别。人物专访以“谈话”为主,但又不能总是让被访问者说、说、说。从开头到结尾,如果都是“他高兴地说”、“他激动地说”、“他略沉思片刻接着说”,……那就不如干脆写一篇讲话纪要,岂不是内容与体裁更协调一些(?)! 医治一些专访单纯写“谈话”的毛病,方法就是:把“谈话”与“描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若要甜,加点儿盐!”是文艺创作的经验之谈,包含着艺术的辩证法!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作者同情的人物,但作品在写她聪明率真的同时,也表现了她身上令人难以接受的“小性儿”。而正是这些“小性儿”使林黛玉这个形象显得有血有肉,更让人过目不忘;《水浒传》在写打虎英雄武松的英武时,也写了他打死老虎之前曾流露出的几次怯意和“惊出一身冷汗”。然而,这不仅没有损害人物的英雄本色,反而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英雄的印象和敬意。事实证明,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注意适当表现出与人物心理基调不相符合的另一方面的内容,的确有助于增加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文革”时期,形而上学猖  相似文献   

15.
不能否认孟悦对“人”有着强烈的关怀,但这却是一种错乱的关怀;也不能否认孟悦对“智慧”的追慕,但这却是一种怪力乱神的“智慧”。她对人的主体性的伸扬极其“现代”,她捍卫主体性的方式极其“前现代”,而她自己又非常坚决地“反现代”,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17.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8.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9.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他写的不是“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而是几个小人物的生老病死”①和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婆媳、夫妻、母子之间的矛盾。曾树生——书中的女主人公,主人公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妻子。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饱受非难、争议的人物。但是,如果从现代女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她,我们可以看到她身上产生出的一种反传统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寒夜》一、冲突中的自我反叛首先是理想与现…  相似文献   

20.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主,用详尽而生动的笔墨记录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描述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从而感染和教育读者。 人物通讯的写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写“全人全貌”,表现人物的一生,为人物全面“立传”,如长篇人物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这样,它鲜明而又重点突出地记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光辉一生;二是写人物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