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一再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村上热"。自2006年《海边的卡夫卡》出版后,村上春树连续10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年年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虽然村上春树未真正获得这一世界最高文学奖项,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及影响力,其作品表现出的后现代性更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宏大叙事的消解、无逻辑的荒诞以及虚幻的"真实"世界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作品,探讨村上春树小说蕴涵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及特征,希望能给相关研究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扛鼎之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其短篇小说《格林威治姑娘》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特点。本文将结合情节、人物、语言,从喜剧形式,悲剧内容、反英雄式的人物、反讽的艺术手法三方面来分析《格林威治姑娘》的黑色幽默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4.
以侠义为主题的文学是我国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侠客形象多来自下层群体,蕴含着传统的世俗观、伦理观和情感观念。《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蒲松龄作为清朝中下层文人的侠义心态。近30年来,关于《聊斋志异》的侠义故事的研究逐渐增多,为《聊斋志异》中的"侠"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非虚构"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因独特的写作理念在西方国家掀起了热潮,但在中国,"非虚构"写作到了21世纪才真正得到重视。"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兴起不仅与以《人民文学》为代表的杂志的推动有直接关系,而且与文学自身变革、创作者自身困境、读者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关。本文尝试对"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原因进行多维探究。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以"风会"之变为依据,将宋代文学史划分为宋初、盛宋、南渡、宋末四个时期,并对每一个时期的文坛风貌都进行了宏观的勾勒。从以变开运、振衰起弊的宋初复古文学到波澜壮阔、朴雅畅达的盛宋元祐文学,从理学渐染、平易啴缓的中宋南渡文学到学为门户、诗变江湖的宋末衰弊文学,《总目》从作家群体、作品风格、文学流派、文体衍变等多元角度为我们描绘出宋代文学由弊而兴,又盛极而衰的发展历程。《总目》以"风会"为视角的分期标准是以政局变革为主导、旁及士风、世运与文风的一种综合性的划分标准。《总目》以通变的进化史观审视宋代文学史的演进,注重对宋代文学史风貌阐释的理论性与系统性,呈现出一种近代的史学意识。对《总目》宋代文学史分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总目》文学史观的理解,明晰《总目》对宋代文学的评价与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学史生成、演进与转型的历史进程,也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诗经》自整理成书以来,研究它的人归纳为赋、比、兴三种作法。其中比兴的问题较多,自古以来备受争议。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但往往各执己见,难成定论。通过阅读钱钟书与徐复观两位先生的《管锥编》和《中国文学精神》,从兴的"意味"、"兴"之物在何处以及对于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的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对于比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打工文学到科幻小说,从现实主义写作到"未来现实主义"写作,王十月的创作发生了转变。本文拟从两方面对王十月的新篇科幻小说《子世界》进行叙事分析,即叙事内容风格化,仍彰显"爱"的主题;叙事视角的多元转换,使小说具有"科幻"色彩。通过对《子世界》的文本叙事分析,进而探求王十月创作转型背后的困境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研究老子《道德经》,透过老子思想博大精深的神秘外衣,系统分析《道德经》中关于"非语言"功能的精辟论述,集中探析了老子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视与推崇,并结合实际阐明老子"非语言"理念对于"非语言社交"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来自浙江省天台县的姚沁,1995年10月参加了美国国际小姐选美大赛,从全世界130个国家、162名佳丽中脱颖而出,戴上国际小姐的“皇冠”,并获最上镜头小姐称号。1998年,姚沁被邀请到北京,《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她是“和平大使”。  相似文献   

12.
从族裔性角度看,"华人文学"着重强调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华裔加拿大文学"则强调与加拿大的认同感。这一称谓变化不仅昭示出华裔文学在加拿大文学场域的发展演进过程,同时也可洞见遮蔽其中的两国经济、文化与文学交相互动的隐形轨迹。  相似文献   

13.
咏史诗的起源可追溯到《诗经》与《楚辞》,但真正确立的标志是西汉班固的《咏史》这一新诗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诗人创作"言志"的主体性不断加强,显示出魏晋文学情感的觉醒。本文通过汉魏晋咏史诗的演变来分析诗人创作"言志"主体性的变化,进而明确这种变化对魏晋文学自觉产生的影响,对进一步研究魏晋文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风景"第一次作为理论术语出现,本文第一次从文学角度考察了"风景"一词的衍生,从理论角度阐释了"风景"的特质与"形似"的价值,并通过比较古人与西方、现代学者对"风景"内涵的界定,说明了"风景"的古今通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睛佳在《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从历史思辨、历史认识到历史再现——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趋向》撰文指出: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西娅·格拉吉的小说《公主向前走》通过"行走"和"设问"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采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女主人翁维多利亚公主如何在疑惑中觉醒,犹豫而又勇敢地走上自我追寻之路,她最终克服了空虚、寂寞、恐惧甚至迷失,如劫后余生般地走向未知的旅程,认清了自己并重拾快乐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古怨》是现存最早的歌词与曲谱兼备的琴歌作品。从文学方面看,整首琴歌几乎每句句末都以仄声字收束,句中情感迫促处采用入声字;句式长短参差,单字句和双字句间杂出现。从音乐方面看,在复原的"侧商调"基础上,姜夔运用古琴复杂的指法表现出多变的音色,以配合情感的表达。姜夔通过将文学与音乐精心结合,充分表现了他忧国伤时和借景怀人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8.
在东京的最后一日,按照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安排,由长野微小姐陪同我去清濑,会见日本著名女诗人财部鸟子女士。手头恰好有一本从国内带来的《日本现代女性文学集》,其中收有财部鸟子的诗作《总看见死亡——写给作为难民死去的小妹妹》。作品后面有作者简介:财部鸟子,1933年出生,新泻人,生长于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1946年回国。出版有诗集《腐蚀与冻结》《西游记》《鸟有之人》等,曾获日本地球奖、现代诗茶花奖。我原本有些纳闷——自己从不写诗,为何安排我去与诗人“交流”?看了这个简介这才明白财部鸟子女士童年时代在中国东北生活了12…  相似文献   

19.
2012年2月,"双非"孕妇到香港产子问题引发了香港和大陆一系列的矛盾。香港媒体《大公报》通过系列评论,分析并指明了"双非"孕妇存在的原因,并说明了矛盾的可调和性,为解决矛盾指出了种种可能性和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大公报》评论的理性分析、追求公正、维护稳定、保持个性等行为,体现出报纸富有理性的独立精神,值得业界推崇。  相似文献   

20.
"星言"一语,典出《诗经》。南北朝分治时期,其作为雅言广泛行用于诏敕表册及告庙、碑志等正式文体中;隋唐时期,逐渐大众化,普遍流行于各类公私文翰及诗赋中;唐宋而下,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表贵族中古文学的"星言"一语,亦渐渐从诏敕表册及碑志等庄严文体中淡出。"星言"一语的行用,体现了其由典雅化向世俗化演变再逐渐淡出正式文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