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学术信息的地理空间分布存在集聚现象.通过利用集中度的绝对值、集中指数两个指标对网络学术信息的地理空间集聚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可知,网络学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是在较低水平上的均衡,中美两国网络学术信息的地理空间分布集中度均很高,且中国尤甚.网络学术信息在北美洲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在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在亚洲主要集中于日本、中国和韩国,在南美洲主要集中在巴西,在非洲主要集中在埃及、摩洛哥、南非,在大洋洲则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在美国,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两者所占美国网络学术信息的数量最多;在我国,北京市、广东省两个地区网络学术信息数量在超过全国的一半.  相似文献   

2.
采用空间计量学理论,以定量的方法对网络学术信息的空间依赖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影响着网络学术信息的地理空间分布情况,当两个空间单元的地理位置越接近时,网络学术信息在这两个空间单元的分布情况越相似,网络学术信息分布的空间依赖性的确存在,但空间依赖性大小并不相同,中国网络学术信息分布的空间依赖性比美国要大。  相似文献   

3.
村民借助移动互联网从私人领域走向网络公共空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商讨和行动,实现从“村民”到“网民”再到“公民”的转化.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生活复兴,使分散在不同时空中的个体再聚合,密切社会交往,重构社会连接,实现“网络共在”.村民通过网络公共参与重建乡土舆论,重构乡约民规,重兴乡土精神,达成“舆论共识”.村民通过网络动员、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共同行动”.网络公共空间建构了新型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和机制,经由传播实现了村民从“共”到“公”的转化,在讨论和行动中拓展了“公”的边界,再生产了乡土公共性.传播构成了网络公共交往,传播生成了网络公共舆论,传播促成了网络公共行动,因此传播生成公共性.  相似文献   

4.
选取我国省域网络学术信息截面数据,在考虑地理空间因素的情况下,建立网络学术信息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计量模型,以定量的方法对形成我国网络学术信息空间分布格局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学术信息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依赖性,空间误差模型是进行该分析的最优模型,经济发达程度、科研队伍大小、网络发展水平、人口基数和城市居民数量是影响网络学术信息空间分布情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6.
刘修敏 《新闻界》2008,(5):138-140
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传播秩序,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秩序与文化。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面对日益凸显的负效应,重建赛博空间秩序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赛博空间的功能分析出发,分析了赛博空间秩序重建的矛盾与必要性、可能性,并阐述了重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杉  阮毅 《新闻爱好者》2010,(11):26-27
对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新媒体的强大能力还未能实现,甚至还有一些弊端:电视打造文化快餐;网络信息传播无序;手机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等。  相似文献   

8.
刘晓鹏 《国际新闻界》2005,(3):11-14,31
政府治道变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由分析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出发,以政府信息空间为切入点,从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和传播制度三个维度单释了信息传播、传媒与政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信息空间所存在的张力,并提出了信息传播制度为核心重理政府信息空间,实现公共服务的理念、价值尺度、目标和制度要素。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视角梳耙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对人类时空感知及空间观念的更迭,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如何在拓展了的、再造了的空间中展开包括传播活动在内的社会生活,传播与空间二者经由人类交往实践呈现出一种互相建构的关系。把传播活动与其所嵌入的及其所生产的特定空间情境结合起来,可以超越用技术逻辑来分析传播媒介。关注传播媒介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与机制,是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赋予了空间以传播性征,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传播主体借助空间的传播功能对受传者进行控制,即空间占有下的集群效应,对空间走向的控制实现空间的聚合与分散以及空间重组对传播进程的影响。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都成为传播者实施控制的场域,这使得实现空间的公平正义变得十分紧迫且重要。  相似文献   

12.
论Web2.0与信息共享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和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领域近年出现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两者的内在含义及其特点,着重分析了两者内在联系,指出两者存在的共性,以及利用Web2.0构建信息共享空间虚拟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王立杰 《兰台世界》2017,(18):72-75
从服务的目标群体、服务定位两方面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的空间诉求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八个空间诉求模块。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对特殊群体阅读的帮助,最终成为公众享用的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应凭借网络技术整合文献信息、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构建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相似文献   

14.
高宏存 《青年记者》2013,(28):14-15
网络社区既可以遵循社区地理区域的规则,利用网络传播优势给社区服务增添一个更便捷的新平台;也可以跨越具体地理空间边界,形成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大家通常谈论的社区原本是工业文明发展中城市化的伴生物,社区是城市市民社会的基本交往环境,往往成为社会成员获得文化认同、培育公民精神、实现人际交往的最基础的社会空间,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随着后工业社会网络信息化技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出现了很多新特征。社会存在基本单元也因为各种网络社区  相似文献   

15.
"迷航"和"认知过载"是网络用户在浏览信息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网页链路较深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变得更为明显,而网络信息的可视化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从空间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用户的空间认知特征对信息可视化模型设计的支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模型框架的设计和模型的概念设计两方面详细探讨了信息可视化模型的构建。最后结合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与不足性。  相似文献   

16.
马凓 《采.写.编》2016,(4):126-127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娱乐资源,都以最快速度被整合到网络上,网络娱乐的经济、社会价值日益凸显.文章以"映客"手机移动直播平台为分析对象,透析互联网传播革命下,网络娱乐传播空间的三大特征,即"超真实"的娱乐传播空间、"自我想象"空间以及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世纪之交开始,为适应技术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新变化,大学图书馆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变革.在图书馆内部通过融合文献信息服务和IT服务,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而后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突破图书馆围墙的限制,实现图书馆与信息技术部门和教学服务部门的深入融合,逐步向学习共享空间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20.
蒋恺 《传媒观察》2022,(7):90-95
在传统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文化空间日渐消解的同时,开放、多元、活态的媒介空间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边界,使其承担起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功能。媒介空间中文化空间的复兴,使非遗突围进入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本文从可见性切入,关注作为关系生产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如何使得空间在权力和资本共谋之下,产生全新的文化空间,原来的碎片空间又如何被抛向可见性的全景视域。借助短视频拓展传播渠道和范围,吸引年轻群体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并基于短视频生产链设置非遗短视频传播机制,成为构建活态传播传承的新路径;同时,文化场域在遭遇媒介场域的反噬后,短视频这一新媒介传播的风口形式,并没有带来非遗活态传播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