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驿传制度到了明代时期经过改良后。规范了以往驿传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化。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地方的管理,完善国家驿传线路,最终实现权力集中化的目的,投入重金建设各地之间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驿传,始于汉朝,唐宗以后,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是封建社会全国公文往来的大动脉,总枢纽。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都由驿传负责递送到各省及边远地区,各省衙门的上奏文书以及各省间的文书往来,也都通过驿传递送。驿传还为使臣、信差、官员的往来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 明朝为了军情急务、公文往来及信使、官员等乘驿的需要,对驿传制度进行过多次改革,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驿传制度。洪武元年(1638年)正月,置各处水马驿站、递运  相似文献   

3.
明代驿传系统十分发达,有多幅描绘驿传系统的专题地图传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京至甘肃驿铺图》绘制于景泰六年(1455)至天顺二年(1458)间,反映了明前中期南京至甘肃间的驿传系统及驿路沿线城市的分布状况.该图对驿站、急递铺、递运所、城墙轮廓及街道结构等要素的绘制较为准确,是研究和复原明前期驿传系统、制度及驿路沿...  相似文献   

4.
尚世东 《历史档案》2001,14(4):80-84
西夏驿传,因资料所限,鲜有专文研究。现根据《西夏天盛律令》(以下简称《律令》),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西夏的驿路、驿馆和驿传制度等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敏 《兰台世界》2015,(7):121-122
驿传是我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供传递诏令、使臣出巡使用的一种通信组织。本文从经济角度对明代驿传交通对市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窥探驿传给明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敏 《兰台世界》2015,(3):121-122
驿传是我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供传递诏令、使臣出巡使用的一种通信组织。本文从经济角度对明代驿传交通对市镇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窥探驿传给明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公文驿传制度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传递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维系并加强皇权专制,清朝在广泛借鉴中国历朝历代政治传播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机构设置、公文制度等方式,构造了一套有利于皇权专制的政治传播系统。为加强皇帝在权力中枢的信息传播控制力,清初相继成立南书房与军机处,逐渐剥夺了议政王大臣和内阁大臣在军机大事上的发言权和知情权,使皇帝成为唯一的传播主体。为扩充政治信息收集并加强反馈,清朝继承中国传统的御史制,又创造了奏折制度,拓宽了皇帝的信息渠道,扩充了皇帝掌握的信息内容,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保密性。为保障全国各地的信息传播,清朝在继承明朝驿传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传播系统,并对各项弊端大加改进,力求实现驿传的快速、高效和安全运转。此外,为加强意识形态宣教效果,清朝改造明朝的乡约制度,使其成为由礼部管辖,以宣讲圣谕为主,专门用于教化的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公文驿传制度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文书传递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西夏以兴庆府 (今宁夏银川市 )为中心 ,驿路干线纵横交错 ,遍布全国 ,沿途广设驿馆、驿站 ,星罗棋布 ,初步形成集交通、邮驿、供给于一体的交通通信网络 ,并制定了坐骑征用、逾期罚罪、合符、盗窃失毁文书罚罪等一系列驿传制度。从而保证了西夏公文迅速、安全地传递。  相似文献   

11.
元朝文书驿传机构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驿传制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周代,历秦、汉、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末民初才为近代邮政系统所取代,其中,又以元朝的驿站最为发达。元朝疆域极其辽阔,军事行动频繁,所以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通往内地和西域的驿路。在窝阔台时期,正式建立了驿站制度。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后,实现了全国大统一,驿站的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也扩大了。其时,全国共有驿舍房屋一万参所,驿丁十多万人,马三十多万匹  相似文献   

12.
《历史档案》2004,(4):35-35
刘文鹏先生编著的《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一书,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3.
唐尚书 《新闻世界》2009,(8):145-146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安史之乱后,唐中央集权制式微,藩镇割据现象屡见不鲜。本文通过梳理敦煌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晚唐归义军时期敦煌同外界(其它地方政权以及唐王朝中央)政治、经济等信息传播,诸如驿传制度,邸吏和进奏院,客司,僧人使者等,试图揭示唐帝国中央同地方藩镇之间信息传播方式的一般性和敦煌地区的传播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胡鑫 《兰台世界》2024,(4):152-154
马政系研究清代问题之重要议题,对马政的研究也折射出兵制、驿传和财赋制度。清代马政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边疆形势发展的结果。奏折又称折子、奏本,为清代独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是清代一种重要制度,研究问题,利用奏折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军机处为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是清朝重要权力决策机关。现以《军机处雍正朝满文议复档译编》为中心,对于清代马政中官马的来源、管理和调拨进行深入研究,这也是此资料出版以来对于研究此类问题的首次利用。  相似文献   

15.
刘东锋 《兰台世界》2013,(29):149-150
秦代除了有统一的法律政令之外,还要有通畅的交通做保障,以便把中央的政令顺畅地送达到各郡县。秦代对于道路和车马等交通工具的管理,对于在外行人的管理,对于车马驿传的管理,均有非常具体明细的条例规定。  相似文献   

16.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主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游历日记,是研究宋史及十一世纪中日关系史的珍贵史料。其中许多内容为现存宋人著述失载或记述不详,或可补文献之不足,或堪纠史籍之失当。此处试举二例。关于宋代驿传制度,现存宋人著述中有关记载均不够详备,致使一些史实问题长期给人以困扰和迷惑。如宋代驿递分立问题,一般史书如《宋会要辑稿》、《玉海》等只记载馆驿和递铺的各自间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西方近代化的邮政、交通等管理制度随之传入中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总理衙门主管大臣奕根据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请求,奏准创办大清邮政官局。未久,全国内陆各省陆续开办现代邮政,以取代过去陈旧的驿递方式。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其文报传递历来靠军塘、台站。宣统年间筹备立宪,推行新政,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加快信息的传递,决定对新疆地区落后的驿传制度进行改革。有关新疆开办近代邮政的具体情况,以往文献记载不详,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岀几件有关史料,对了解新疆邮政之初办情形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梳理和考证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健步、急脚与夜不收的性质进行分析.健步最早本指快速传递信件的人,唐宋以后则成为官府中的胥吏名称,主要职责是执行紧急公务.急脚原为唐代急递公文俗称,宋代亦用来称快速传递书信者,但不局限于驿传,官府中的健步及地方上从事军事侦察活动的人员也称做急脚.夜不收是明代的一种侦察部队(皇帝的夜不收除外),性质与宋代探听军事情报的急脚子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三百六十行包括哪些?还没人能一口说全. 的确,所谓“三百六十行”是一个约数,指的是各行各当.行当的分工,有人说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有三十六行说法.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具体记录有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药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网罟行、鼓乐行、杂耍行、采辇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  相似文献   

20.
黄跃 《档案》2022,(11):32-37+66
庆阳市档案馆所藏清代甘肃镇原县契约档案中共有13种印文,其钤盖时间始于清乾隆年间,迄于民国,其中清代印有5种,分别是“镇原县印”(满汉合璧文)、“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之印”、“甘肃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兼管驿传事印”、“镇原高等小学堂记”、“镇原学堂”印,民国印有8种,分别是“镇原县印”(汉文)、镇原县知事印、镇原县政府印、“验契补印”四字红印、“验讫”椭圆红印、镇原县验讫正方印、镇原县验讫长方印、甘肃镇原县司法处印,这部分民国印是出于民国验契需要而钤盖于清代契约之上的,表示民国对清代产权的认可。本文对清代镇原县契约档案用印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清至民国甘肃镇原县的地方行政、教育改革、司法建设及产权登记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