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2月3日下午3时,香港邮政署长蒋任宏在香港会展中心宣布:香港2004邮票博览会暨第17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会正式闭幕。本届亚洲邮展由香港邮政主办、并获得亚洲集邮联合会的赞助。香港的集邮团体——香港邮学会、中国邮学会及尖沙嘴邮学会参与合办。  相似文献   

2.
英国 点击鼠标饱览世界珍邮今年3月31日大英图书馆宣布,只要你点击鼠标便可以饱览世界上最珍贵最吸引人的邮票。这个网页的名称叫《收集英国·收藏·集邮》,网址为:http://www.col-lectbritain.cn.uk/collections/philatelic/。该网站上有80枚珍邮的资料,大多数珍邮为著名的塔普林邮集中的藏品,邮票图案十分清晰。珍邮资料详实,对著名珍邮的易  相似文献   

3.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4.
近日,全国集邮联学术部发出通知:为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及亚太各国与地区的集邮学术交流,在香港2004年第17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会期间,将与香港中国邮学会、香港邮学会、尖沙咀邮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邮史上的第二套过渡邮票已于6月2日在澳门发行(第一套香港过渡邮票见本刊1997年第2期)。很感谢澳门集邮协会的姚鸿光先生给编者寄来了首日封和详细的资料,使我们得以及时刊出并与广  相似文献   

6.
2001年2月1-5日,香港2001邮展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邮展获亚洲集邮联合会赞助,为第十五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会,由香港邮学会等协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15,(1):2
《中国集邮年刊(2014)》为中国邮政2015年首推年鉴式集邮年刊,2015年1月出版。内容涵盖2014年全年邮票邮品背景资料,全年集邮大事记(邮票、会议、活动)、重要邮文,邮局邮网,拍卖信息、邮市行情等,具有权威性、资料性和史料价值,将为各级集邮组织和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学术研究和集邮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为"中国集邮史料"的编撰积累宝贵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2月18日至21日,香港集邮史上一大盛会——“香港’94”邮票展览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这是香港首次举行的地区性邮展,由亚洲集邮联合会支助,香港邮学会主办,香港邮政署协办,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中华台北集邮协会、澳门集邮协会参与举办。这次邮展引起本港、内地及世界各地集邮人士的很大兴趣。邮展开幕当天,人们冒着蒙蒙春雨,从四面八方会集到会展中心门口,参观和购买邮品的人流  相似文献   

9.
集邮界有句名言: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倘若没有集邮文献资料的搜集,倘若没有集邮报刊供阅览,倘若没有集邮图书出版,要进行邮学研究,将会收效甚微。由此, “惠我以邮识”的说法日益为邮人所接受。集邮文献的范围较广,大体可分为:集邮学术专著、集邮工具书、邮票目录和图鉴、邮政和集邮史料、集邮普及知识读物和专题邮票图集、图册等。笔者对集邮学术  相似文献   

10.
新光邮票会于1925年冬在浙江杭州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取得较大发展,出版邮刊,举办邮展,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不断增多,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为在我国普及集邮,扩大集邮的社会影响,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新光邮票会成为我国集邮史上最负盛名的三大邮会之一。 纪念新光邮票会,主要是纪念新光邮票会在集邮活动中,热爱祖国、重视邮德、邮识和邮谊的宝贵传统。 新光邮票会的许多老会员,在旧中国,在沦陷时期,以保存国粹为精神动力,坚持发扬民族文化,收集  相似文献   

11.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以其本体的文化属性作为构成基础的。本文试从集邮本体的文化属性说起,来谈文化在集邮中的主体地位。一、集邮之“邮”的文化属性“邮”是集邮的载体。“邮”的构成,最基本元素是作为邮资凭证的邮票。自1840年邮票诞生以来,邮票的形态就具有了文化的属性。这一属性主要表现在,邮票是一种有主题、有内容、有造型、有风格的艺术化的邮资凭证。人们通过邮票可以透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形态及文化风尚,因此邮票又有“国家名片”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实质是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2.
“惠我以邮票,不如惠我以邮识”这句名言是集邮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其给我邮票、不如教给我集邮知识。可见,寻求邮识已是集邮人士的莫大期望。这也是共识。获取集邮知识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实践中取得邮识,即亲自参与其中,从集邮活动中汲取邮识,日积月累,从中探求其规律,无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09,(9):80-80
金秋北京,喜迎华诞。2009年9月,在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恰逢北京邮票厂建厂50周年,为拓展集邮知识,探寻邮票魅力与秘密,领略一流邮票印制企业的风采,《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探邮金秋邮学京城——集邮博览邮学团北京行"活动。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集邮以后,我主集纪特邮票、JT票,通过邮协举办的邮展、交流会,我补齐了全部JT票,实现了儿时的梦并开始了自己的冶金专题集邮,组编了第一部邮集《中国冶金》,在全省第一次职工邮展上获得一等奖。由此我开始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收集邮品与相关资料,在参加了省市邮协主办的多次集邮讲座和培训班以后,邮识逐步得到提高,邮文写作逐渐上路。宣传集邮的文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是我的邮文的重要特色。《武汉集邮》(《武汉邮苑》)和《湖北集邮报》  相似文献   

15.
上海黄浦区集邮协会于7月13—15日在苏州西山举行基层秘书长邮识研讨暨《黄浦集邮》工作会议。与会40多人,市邮协邵林、张乐民等应邀出席并讲话。"集邮旅游"活动,是黄浦邮协的一大创造,20年来坚持不懈。这次邮识研讨着重对苏州园林邮票,以及邮票上的苏州事物进行交流。叶清良、陈金洋谈及苏州四大园林邮票设计者  相似文献   

16.
集邮杂感     
“炒邮”与“集邮”只一字之差,但有本质的区别。“炒”是为了牟利,“集”是为了求知。“炒邮”不属集邮范畴,炒邮者不是集邮者。炒邮者并不收藏邮票,他只是通过邮票的买进卖出,获取经济利益,从不考虑集邮是一种高尚有益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7,(8):7-7
6月29日,市邮协在邮政大楼举办“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论坛”,以集邮人的视角,通过邮票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回顾了香港历史的变迁以及回归十年来的可喜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46年水原明窗先生创建日本邮趣协会,目的是为了吸引广大集邮爱好者普及集邮知识。1982年日本邮趣协会财团化,水原就任理事长。日本邮趣协会既是集邮活动的组织者,又是邮票的经营者,还是集邮书刊的编辑发行者。经过多年经营,到1996年创业50周年时,日本邮趣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日本最大的集邮组织。协会还出版《邮趣》《邮票杂志》等刊物。  相似文献   

19.
我从年轻时就喜欢邮票,但真正开始集邮到现在也就20多年,开始我只重收集邮票,而不重邮识,也就走了不少的弯路,交了学费不说,还真弄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集邮。这些年集邮的体会告诉我,结交一些邮友对集邮很有益处,例如我自从认识张振声以后,在他的帮  相似文献   

20.
1920—1930年间,在《申报》上出现过的集邮团体有上海邮票会、神州邮票研究会、海上邮界联欢会、中华邮票会和新光邮票研究会等,现将《申报》上记载过的这些集邮团体的活动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