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师陀的小说创作也显示了他的这种美学追求和文化建筑。可以说,死亡的悲剧是师陀小说悲剧意识的最终指向,他以不同形式的死亡来向我们展示悲剧的终极状态,而其作品中许多人物的死亡都体现出了滑稽与荒谬性,将我们引向生命的纵深与终极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师陀小说死亡悲剧意识的分析探讨来进一步认识其小说的深层意蕴和内涵,体味师陀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相似文献   

2.
李娟 《职大学报》2013,(6):51-54
20年代的乡土小说因其作家群体的集中性和作品时代的鲜明性,已成为中国文学史的术语之一。它的发端由于受浓烈的社会现实悲剧性和西方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并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基调,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作品从三个方面论述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然后从作家入手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5.
胡山源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弥洒”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创作迥异于“五四”时期的主流悲剧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探讨了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即审美取向上回归自然,规避现实悲情世界;情节安排上弱化悲剧冲突;美学上追求清新、优美、含蓄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是鲁迅悲剧人格的逻辑起点;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是鲁迅悲剧人格的理性显现;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悲壮抗战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情感底蕴;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作用下历史惰力的痛切批判是鲁迅悲剧人格的核心体现;宏观上对立而统一的艺术张力及悲喜复合的特定艺术形态是鲁迅悲剧人格在风格追求上的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7.
废名的乡土小说看似静穆和谐,实则隐藏着哀音的变奏,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平凡人生的悲凉、几乎无事的悲剧;转瞬即逝的意象、孤寂虚空的声色;越不过去的死亡、悬置吊诡的坟墓。和谐中的变奏、静穆中的哀音构成了废名乡土小说的独特性,令人着迷也令人怅惘。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悲剧显示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创作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的美学意蕴。四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评论者从历史、社会、道德、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和评论。本文拟从主人公的悲剧模式、内因(性格)、外因及悲剧冲突的背后所反映的深刻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所反映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具有十分深厚的乡土意识,在作品当中,其不断在自己故乡本土上发掘,对故乡的历史、时间以及人物进行描写,表达那里的乡土人情观念,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正是以南方为背景创造的。在本文中,将就福克纳小说中的乡土意识进行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呼兰河传》中所隐藏的对生命的追逐,正是萧红人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萧红在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美学悲剧创作中,将自我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因自主意识受到阻碍而迸发的情感抗争付诸笔端,寄托在凄婉悠长的文学里。本文从对《呼兰河传》文字片段的解析中,挖掘潜藏在萧红悲剧人生中的“达芬奇密码”,琢磨“性格即命运”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近作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近年创作的《青衣》、《玉米》与《玉秀》三部中篇小说,表现出了作家美学追求的最新动态:一、关注女性生存,着重从女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发掘走向人性迷失的内在基因;二、在几乎无事的悲剧形态中勘探女性的悲剧命运;三、通过隐喻与细节化的描写,建构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12.
哈代的小说中浸透着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息。透过这层浓郁的悲剧氛围,我们可以感知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哈代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他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密切联系。本文拟从人类的欲望、叔本华的生命悲观哲学、宿命论等角度来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透过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小说流派旗手"白先勇的传统文化情结,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悲剧意识、美学意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理论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内容与形式、风格、悲剧、喜剧等文学理论问题的论述均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关,不过他们对于黑格尔美学思想的继承无不是在批判、扬弃的前提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悲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和现实斗争研究的科学成果,也是二位导师对美学问题研究的科学成果。悲剧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一个大范畴,既包括历史、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素也包括美学意义的悲剧因素。然而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因素,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的乡土小说在许多方面都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就叙事而言,最明显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是:独特的叙事视角,细节化的叙事方式,开放多样的叙事结构.这种变化,既与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有关,也与作家的情感态度有关,还与作家力求在乡土叙事上寻求突破的努力有关.这是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也反映了传统乡土美学的裂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创造出一个荒凉独特的小说世界,这一切与她的人生悲剧意识密不可分。幼年失落于家庭,又被家族裹挟着失落于时代,动荡的社会现实最终成全了她,这一切使她形成独特的“失落者”心态,失落感成为她最基本的心理状态,由此连缀出她的人生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