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与大学生视觉消费基础上,就网络视频影像:韩剧对大学生视觉消费的影响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冲击下视频影像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视觉消费的现状,进而从"韩剧"这一个案分析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大学生视觉消费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视觉消费文化这种现象,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笔者就公共艺术与艺术教育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命题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结论:在公共艺术环境下的学生对城市空间和视觉文化有更强的感知力和观察力,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与公共艺术时常接触,也得益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作用。艺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能提供艺术欣赏的必要技能。缺乏技能的观众无法看到艺术的真正涵义。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公众视觉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作为视觉信息的接受者和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其视觉素养的内涵与要求不同于其他群体。基于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笔者发现目前针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进行的视觉素养培养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视觉素养的内涵与能力构成进行定位十分必要。只有明确其内涵与能力构成,针对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优化目前的培养体制,注重整体环境构建,注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的层次性,才能促进教育技术专业人才视觉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使其开发出更多更优秀的教育资源,发挥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提升建筑类专业大学生财经素养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双创教育与财经素养教育的内涵与联系,分析了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和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从两类教育融合的角度指出了建筑类专业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立足高校双创教育和产教融合要求,构建了“两育融合+三位一体”提升建筑类专业大学生财经素养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传统体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史料,运用文化学理论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与传统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映,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彰显;运用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与传统体育自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实施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存在着对网络媒介特质的认知能力差,自制能力和意识还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养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升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在于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教育环境,同时,网络媒介应不断完善自身素养教育,通过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大学生与网络媒介间的互动平台,完善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生态文明情感素养和生态文明意识素养相对较高,而生态文明知识素养相对欠缺,生态文明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专业、父母双方最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居住所在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运用"大思政"视角,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化理论家詹姆逊关于后现代空间理论的论述,为丰富和深化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考路径。以他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为基点,视觉文化研究能够同城市化、全球化等当前最活跃的空间实践以及空间批评这一醒目的理论动向联系起来。当然,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也存在固有缺陷,比如把后现代建筑的特征草率地推广到整个文化领域以及对身体问题的忽视,这给从他的空间理论出发的视觉文化研究带来了缺憾。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了传媒文化的概念,进入21世纪,传媒文化加速转型,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借助技术进步而实现的传媒文化的视觉文化转向,视觉形象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从"文本阅读"到"图文阅读",视觉文化渗透于传媒的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本文以平面媒体为例,试从文字符号与形象符号、消费主义与传媒的视觉文化转向,以及传媒的视觉文化转向带来的影响几个角度,阐述视觉文化对传媒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变为大学生群体学习、社交与就业的重要生活样态,文章探讨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负面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络文化的广泛性和快捷性、虚拟性和互动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平等性和宽容性、多元性和自我性、变化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休闲素养教育、加大校园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校园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等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有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