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7,(9):73-73
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江志顺的人物作品富有感染力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外在美与内在气质的统一前不久,他在成都等地成功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这世,选登他拍椴的部分人物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者和齐藤康一先生有过一次促膝相谈,临别时,他赠送给笔者一本写真集《中华万花镜》。回到家里,急忙打开《中华万花镜》,认真地读了起来,笔者发现,齐藤先生的摄影语言有一种美。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历史进程的渴望。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摄影艺术的理想,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纪实摄影的感悟,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自我感觉的传达。  相似文献   

3.
陈烨熙 《视听》2016,(7):112-113
王家卫的电影,可以说实现了香港电影在艺术方面所追求的梦想,这也使得他本人成为香港影坛的一颗耀眼明珠。王家卫的电影在摄影上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比如手提摄影镜头展现了人们的动荡和不确定感、超广角镜头刻画了人物的冷漠和抵触、长镜头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些都使他的电影有着一套独特的符号体系。本文从摄影的角度对王家卫电影风格进行研究,通过剖析他的几部电影作品,来展现其独特的摄影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吴印咸     
摄影家、新中国电影事业重要开创者吴印成,原名荫诚,字至甫,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一个教师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中无力供养他继续上学,便考入半工半读的汀苏省立第四工厂,在此他的美术基本功得到锻炼。1919年,他考进刘海粟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为日后从事电影摄影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期间,开始接触摄影,开展业余摄影活动。1922年,他毕业回乡,先后在沭阳县立高等小学、县立初级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师,同时继续钻研摄影艺术。  相似文献   

5.
陈庆港,多年以来在摄影道路上孜孜以求,他的勤奋与功力有目共睹:几乎每年,他都有一部叫得响的专题报道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评选中斩获大奖,在许多重大性国际新闻赛事中,这些选材独特、影像表现成熟的作品也是摘金夺银……在摄影道路上取得骄人成绩的他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带着疑问与兴趣,本报记者走近了刚刚从第三届“华赛”颁奖晚会归来的陈庆港。  相似文献   

6.
吴兴人 《新闻记者》2008,(9):F0002-F0002,F0003
徐裕根先生在新闻摄影舞台上旋转了36个春秋,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新闻摄影事业。他像一只辛勤的蜜蜂,又像一只衔泥的燕子,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南来北往,四出奔走,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了大千世界,为中国的摄影事业构筑了一条五彩缤纷的光与影组合的艺术长廊。他先后发表了12000余幅摄影作品,这次摄影回顾展不过是他一小部分的精品荟萃。  相似文献   

7.
王旭馗 《档案与建设》2006,(2):28-29,33
从2006年1月5日开始,为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了《永远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杜修贤摄影作品展》。为此事先我们专程去北京拜访了年届八句的著名摄影师杜修贤。他曾任周恩来专职摄影记者,跟随飞越五大洲四大洋,出访过30多个国家,用他炉火纯青的摄影技艺,摄取了新中国开国总理的音容笑貌、翩翩风度。20世纪60年代,凡是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周恩来的新闻图片,大多出自他之手。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5,(2):i001-i001
孟宪华,1956年出生,1974年入伍,现任某部参谋长,大校军衔,他工作之余酷爱摄影,尤其喜爱舞台摄影和军事题材的拍摄,并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创作实践,作品多次在《解放军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他的摄影感悟是:生活创造了美,摄影使美的瞬间变成了永恒。  相似文献   

9.
刘亚 《军事记者》2008,(10):52-54
人们关注和研究沙飞,有两点被忽视了。其一,只看到他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奠基者,而没有看到他首先是一位中国军事新闻摄影的杰出代表。其二,研究者的注意力更多被他的摄影作品所吸引,鲜有透过摄影作品看到并深入研究他的军事新闻摄影思想的。  相似文献   

10.
了解摄影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了解一位摄影家开始.从他的摄影作品、他的言谈以及细细地观察他是如何运用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1.
他从太行来     
刘铁生 《军事记者》2004,(9):25-26,29
战争是革命军人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记录战争是战地记者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从太行走来的高帆经历战争,记录战争。他的一生与中国革命战争和中国军事摄影事业紧密联系。他的足迹闪烁着一个军事摄影工作者的光辉足迹。  相似文献   

12.
谭伟志 《视听》2016,(6):171-17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摄影家之一,是一个风格鲜明,有独到见地的摄影家,多年来他的摄影作品与摄影思想为现代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特殊的地位,引起了国内学界与业界的共同探讨。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布列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布列松个人摄影生涯研究、布列松摄影手法与创作实践研究、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摄影经典著作研究、布列松摄影创作中的纪实性研究几个方面。整体来说,文献数量很多,但研究成果并不突出,许多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结构与理论框架,仍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研究。布列松的摄影创作与摄影思想代表了当时摄影创作的最高水平,研究他的作品与思想观点,有利于推动我们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摄华 《新闻界》2004,(4):74-75
“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是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1952年在他的摄影集《决定性瞬间》中提出的摄影美学观念,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访中,摄影记欲将新闻事件通过镜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那么就必须抓拍新闻事件的特征即发挥摄影特写的独特作用。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记在拍摄时,抓住最富有特征、最能感动人的情节加以表现。从一个人物身上或一件事物中,选择它以简练的手法,舍弃题材中一切次要的、从属的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更集中、更细致、更突出地表明主题。另一种则是摄影报道的一种手法,是摄影构图学上景别的一种。摄影记在拍摄取景时,用近距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远拍的方法,让主体局部充满画面,  相似文献   

15.
3月24日的《温州都市报》以《(非典时期的爱情)并非爱情》为题登载了一则消息,报道了浙江温州籍男模陈某给媒体来电,称在荷兰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一幅《非典时期的爱情》摄影作品存在着严重失实,侵犯了他的名誉权。他就此已向法院起诉,要求作赔偿精神损失,恢复其名誉。  相似文献   

16.
为摄影创作定位的理论观念,是摄影创作的指导方针。人人都会拍照,不一定人人都懂摄影,有创作理念的就更少了。对于纪实摄影家来说,理论观念同样至关重要,而瞬间本质的真实,是纪实摄影家理论观念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毛林 《大观周刊》2012,(32):248-24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关注、改善有了斯的薷求,人们不单单渴盥袖质上的满足,对精神上的祷求也更高了。西此,在摄影创作的时恹坤何处理摄影与环境、人之间的关系,摄影创作意境各方面的因素如何在整体关系中发挥作用,变成了关键.从它的意义上来说,不单单悬创作的一片艺术作品,他还是一座与人们心理上沟通的桥梁,它可以传播感情、交流思想、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新闻摄影拓展出新的生长空间,视野更加开阔,形式更为多样。摄影观念,主题开拓,叙事方法以及阅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革。网络传播方式正在逐步、彻底地改变着新闻摄影的“生态环境”,使新闻摄影进入一个崭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乔天富 《军事记者》2003,(11):62-6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八路军老战士、我国著名的新闻摄影艺术家、解放军报社摄影美术处原处长韩荣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0日晨7时45分离开了我们,享年78岁。韩荣志同志1925年7月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他进入了我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边区中学学习。1942年5月他未满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6月,他参加了八路军,曾任文书、收发、晋察冀三分区教导队书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从事摄影工作,此后历任旅摄影员、炮兵连副指导员、晋察冀野战政治部摄影干事、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20.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