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是在特定时期做出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浙大又实现了先进文化向偏远地方的知识传播,实践了“服务于民”、“创新于民”的大学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固然源于浙大选择了遵义,另一方面亦源于遵义成就了浙大。遵义较为安全的政治环境为西迁办学提供了可行性,其淳朴的民风促成西迁办学,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确保浙大办学成功,最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相似文献   

2.
遵义师范学院校史中若干史实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传统、五十年办大学的历史的老校,由于校名屡经更改,校址数次迁徙,人们对其历史一直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大量的史实,对学校的历史沿革、校名的更改、校址的变迁及浙大西迁遵义与我院前身省立遵义师范学校某些关联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同时,对校庆时如何认定建校时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抗战期间贵州工业、农业和教育三方面的落后现状入手,以具体事例阐明竺可桢校长领导下的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年中,对贵州地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一方面秉承“求是”的精神继续进行科学的探索,取得了累累的硕果;一方面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表现了浙大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抗战作出了应有之贡献,也极大地推动了遵义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内迁对遵义的影响很大,具体表现为浙大师生在遵义时期的抗日民主运动,使遵义人民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遵义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遵义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浙大“求是”风气对遵义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6.
周开迅先生主编的《永远的大学精神》(修订校园版)一书,在浙大西迁的相关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且对资料的整理归纳思路清晰、系统有序。这本书对浙大“求是创新”的大学精神的凝聚彰显,会启发有心的读者去思考、去揣摩、去探索在战乱中崛起的浙大文化、浙大精神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7.
母德九 《农村教育》2004,(11):14-16
遵义,这座博采日月精华、广纳人文灵秀的革命历史名城,北有娄山之固.南有乌江之险,扼喉川黔.雄视湘滇。数千年的智慧与勤劳积淀.孕育了彪炳史册的沙滩文化的辉煌与灿烂.造就了无数雄才大略的智者与贤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遵义人。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0月24日,浙江杭州沦陷。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被迫带领苏步青教授等浙大全校师生700多人西迁,从浙江建德向江西吉安、泰和方向艰难前行。西迁路上,曲折坎坷,敌机一路尾追,狂轰滥炸,险象环生。不久,南昌沦陷,浙大不得不继续向西转移。1938年11月1日,到达广西宜山,刚刚搭建的临时简易校舍又被敌机炸毁。24日,南宁沦陷,教育部电令竺可桢  相似文献   

9.
钱宝琮教授长期从事数学教育与科学史研究,是教育界老前辈和中国著名科学史家。在浙大西迁的9年期间,钱宝琮教授教泽广被,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浙大数学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弦歌不辍,科学史研究领域多有建树,赢得了英国同行李约瑟先生的钦佩。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0月24日,浙江杭州沦陷。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被迫带领苏步青教授等浙大全校师生700多人西迁,从浙江建德向江西吉安、泰和方向艰难前行。西迁路上,曲折坎坷,敌机一路尾追,狂轰滥炸,险象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