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真实与虚构以及二者之问的关系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相关理论的追溯与爬梳,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关于真实性与虚构性的问题,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虚实”范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披蓑衣、戴斗笠、骑黄牛、拿木笛、指明路”的牧童形象一直为学界关注,文章试以明清通俗小说为主体,探究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牧童指路”,从小说文本中“牧童指路”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此类形象的叙事功能三个维度展开,以期对“牧童指路”事象作初步探讨,拓宽对古代小说叙事的认识维度。  相似文献   

3.
“小说”一词随着中国古代典籍至少在平安时代就传入日本,但在日本被用作近代小说(novel)的代名词,却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这时候正好是近代小说形式在日本确立的时期。本文试图明确“小说”一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诗歌“虚字”理论已经全面地涉及到对诗歌中虚字的态度、作用,是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第一,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能够把复杂的、细微的情事表达出来;有时炼字得当,虚字甚至能成为句眼。第二,宋代诗歌虚字理论认为虚字有“斡旋”之功,能使得诗句有流转如弹丸之美。第三,虚字可以使得诗句疏宕、散朗。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虚字”理论的繁荣期,对元明清诗论家有关古代诗歌“虚字”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通俗文学“义不容情”母题初论○王立通常谈起中国古代侠士们的妇女观,人们总是说侠对妇女有比较固执的偏见。这种偏见从古代侠义小说的集大成者《水浒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书中的妇女,比较活跃的一类是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贾氏之流,是“色”的化身,该杀...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后现代小说叙事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运用的“重写”和“戏仿”叙事策略.从而揭示了这种策略对解构传统男性中心叙事话语和建构女性主体性话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猿猴抢婚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将从猿猴盗妇小说向道教倾向演变的过程、道教色彩的展现及猿猴盗妇小说道教的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道教情结。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于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就文本方面说,大多侧重在版本考证、作者钩稽、艺术手法鉴赏和思想内容述评;从小说理论方面看,则侧重对小说理论的描述、归纳、挖掘和价值评价上.前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意义的继承,后者则表现为古代小说评点传统上现代逻辑体系和特定文学批评理论与思想的介入.这两个向度的研究尽管已表现出此学科研究的质的飞跃和时代性建树,但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似仍缺少突破.基于这一研究现况,我们拟从史家文化角度考察与研究明清通俗小说现象:描述和说明中国古代史家文化对明清通俗小说作家创作动机、小说价值观念,尤其是小说题材选取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化批评.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地拓宽当前明清通俗小说研究领域和视野,亦可对当今小说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谓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与艺术经验。文章主要通过对“意境”生成的溯源探流来分析意境诞生的美学基础,并在“意境”理论形成过程的简单梳理中,分析它对“意象”范畴的继承与超越,探究其之所以超越“意象”,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最高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创作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对古代小说故事结构与传奇特色的创造性运用;二是在写作技巧上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方法并与传统巧妙结合;三是在语言运用上主动向古代小说学习,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慨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芜杂繁复和含混不清。尤其是目录学意义上那几乎包罗万象的“小说”与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小说”,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是说不清楚。而澄清这些概念,却是我们着手研究古代小说的必要条件。 纵观诸史的“艺文志”、“经籍志”,细研古代学者的有关论述,熟读古代小说的序、跋等,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小说”自从作为琐屑之言、小家珍说出现以后,千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以“无我之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词论,把传统的情景说理论系统化并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文章从“无我之境”历史地辨析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说的发展在古代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关于“小说”的观念也随着创作实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目录学与文学研究存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从历代官私目录对小说的著录部次异同情况去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反映着传统小说观念不断演进的轨迹。本文试图以此为立论基点,将古代目录与小说观念两相比照,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评点史上,王伯沆的《红楼梦》批校,通过对《红楼梦》情节设计技巧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中国古代乐舞为切入点,对"舞"这一元范畴进行分析。从舞蹈自身主体价值的转向和演变的纵横交替中,挖掘出"舞"在中国古代所负载的功用,政治的、审美的等多种社会意识,以及"舞"所蕴涵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内核——"和"。  相似文献   

18.
史传著作在题材、笔法和语体这三方面对中国小说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而在限制想象虚构、偏执历史题材这二方面又阻滞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在克服了史传文学的阻滞后才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9.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是贯穿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一条轴线,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审美观念的变化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其中,庄子提出的"得意忘言" 说,尤其突出和重要。庄子在《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学术界中汪曾祺学者的小说文学进行梳理,于语言研究成效基础之上,使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传统化的修辞学、言语学以及阐释学中理论观点,运用跨科学研究模式,重点在语义学层面上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对汪曾祺学者的小说中"写话"语言中内部独特性形态特征、审美文化的具体价值以及内部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