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 《教师》2024,(6):12-1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基础环节,承载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道德情操及思维能力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价值,分析了目前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的挑战,如资源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乏等,并提出了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和兴趣激发等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指导小学语文教育,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的深度结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陈伟根 《教师博览》2022,(36):47-48
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学科教学的优势,不仅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注重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将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项目释义姑苏文化课程,是将姑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育,把姑苏文化的浸润和传承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构建系列校本教材,统筹安排课程实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与实践活动,形成地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姑苏文化"精品课程。项目内容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初中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学校将姑苏文化课程有机融合在语文、数学、历史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将地方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有机融合,不仅会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让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之中的文化现象,同时从当地文化寻找写作素材,有效地促进作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在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沉淀过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语文是一门融合多种知识和文化的学科,其中,传统文化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初始点,肩负着刻不容缓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就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促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育为例,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做如下探究,以期促进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是教育的改革方向,可以为学生身心的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导,同时也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以及二者融合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更好地指导二者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瑰宝,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传承,使中华文明在新的文明发展中吸收、融合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得以完善.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应当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语文教学应该科学指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放出眼光、运用脑髓”积极主动地“拿”;要找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然后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包括创新创业园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齐头并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创新有机融合;创新创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0.
语文记录了优秀传统文化,其本身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中首当重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与使命。本文试着厘清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并结合实践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和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学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更应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诠释、引导的重要角色。本文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义、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常态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品德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意义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浅析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促进学生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文化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日常的交流与沟通中,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融合。传统文化精神与语文学科教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正确认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优化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与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与主要形式,将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具有辩证关联性。高校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追求、当前物质条件的跃升转变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普遍传播,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代际困境。实现对这一代际困境的消解,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是实现有效融入的师资保障和重要前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理论教学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渠道,积极开展高校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二者高效融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提质增效成为核心要义。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本文以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明确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因此,本文以“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导向,通过“依据教学主题,感受节日风俗;赏析文本语言,感悟文化韵味;挖掘语文教材,体会人文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增加文化积淀;融入古风元素,打造古典课堂”这五种教学形式,有效提高课堂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进行升级探索,也促使学生建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是我国在五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是我们的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的联系,并促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传承性,为学生创造机会体验传统文化,吸收其精华,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本文主要探索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也是国民教育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与灵魂,而语文教材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表现形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提出一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希望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民语文文学素养的提高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实行以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的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并且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其中的一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能够提高国民意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小学语文的要求,有关部门在相关标准中指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本中的含义,传承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文化的共享,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导致了目前教学领域中传统文化的部分缺失。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当下教学方式与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机构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善,对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将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时代精神三者加以融合,对教育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淀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但是近年来由于多元化文化意识的涌入,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语文作为我国母语——汉语言的教学课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平台。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并通过多元化渗透策略的实施,来增强传统文化与小学教学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