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细节之处的揣摩品味,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深处,体会隐藏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及其性格特征.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分析文本写花的细节和爸爸打“我”又给“我”送花夹袄的细节,能够更好地体会“爸爸”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一、情感上有温度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相似文献   

3.
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要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愉快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触动想学的情感;激发要学的情感;进发学习的激情;体会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或缺乏正确的情感导向,或情感如空穴来风,使学生无法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影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情感氛围,诱发学生的"接受心境";要让学生体验语音变化,领悟情感涵义。这样,才能使学生沉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教材分析】《珍珠鸟》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描述动物为主,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体会作者细微之处见真情的表达手法,并学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同时以此文作为阅读三个层次的范例,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兴趣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文字常常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不可言传的细微之处,唤起学生的激情,使他们进入意境.音乐是最富有情感召唤力的,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极力创设能唤起体验的情感氛围,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体验禀赋,营造回肠荡气的情感氛围,拨动他们情感体验的琴弦.在这样的音乐渲染下,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引领他们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情境.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的《夹竹桃》一文出自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手。该文的教学应该着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洞察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作者又是怎样将这种喜爱之情表达出来的。在教学时,要关注文章的首尾,让学生在联系中感知作者的情感;要直接切入,让学生在感悟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要前后贯通,让学生在辨析中体悟情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本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等,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文本形式的铺陈与罗列、文本语言的解构与想象、拓展资料的筛选与介入等方面入手,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9.
初中阶段的六册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文学类作品.对这螳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欣赏需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感受:不仅要理智了解,还要认真体会.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学生只有沉入文本语境,才能探索其言语的内涵,完成语言的复原、感知、内省、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关键词语追索、情感诵读体会、多媒体辅助、演绎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语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情感流淌的学科,而体悟情感需要慢慢品味。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倾心感悟,把握文本细节,从而真正体会文本的精彩,达到内化学生素养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课堂犹如一池春水,只有用激情来吹拂,才能涌起朵朵浪花。课堂需要激情,只有它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课堂需要激情,只有它才能让学生享受生命的愉悦;课堂需要激情,只有它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圣火。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激情之火呢?笔者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载情读文,引起情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渗透着或是人性之情,或是忧国之愤,或是伤时之悲,或是遂愿之喜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悟出文章中的美妙之处,深邃之意,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让激情…  相似文献   

13.
理想课堂的第三种境界就是使教学成为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关键词,体会文字的情感;联系实际,感悟作者的情感;想象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波涛,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为此,教师可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通过精设导语、以读代讲、巧妙设疑、语言点化、电教手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朗读训练与情感体验甘肃兰州市马滩小学王立梅情感体验的基础是朗读。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感情越充沛,情感体验则越深。而学生情感体验的程度也只有通过动情地读,才能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适时调整教...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物理教学需要情感,有了情感,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解决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情感问题:物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物理教师与教材的情感;物理教材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之间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领域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字里行间的真谛,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思想及文学素养,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具有深挖文章情感内蕴的能力,引导学生与文章作者同休戚,共哀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更积极主动,更能体会到文章的深意,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找出文章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教者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备《春》入手,谈了情境教学的两点体会:一是教师要“入情”,二是要会“传情”。“入情”即教师与课文的情感基调“同步运动”,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对作者的感受用心体验;“传情”即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时应在细微之处多多思量.于细微之处的了解发现是课堂沟通的前提,于细微之处的平等相待是课堂沟通的基本原则,于细微之处的体态表达是沟通的重要手段与技巧,于细微之处的言传身教是沟通的隐形方式.细微之处多思量,沟通之时更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