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10世纪开始,法国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法国北部的城市也随之开始繁荣起来,因此促使法国北部地区不仅成为当时法国的中心,也成为了当时欧洲新的经济世界的中心,这篇文章主要从内外两方面探讨10-15世纪法国北部城市繁荣的原因,以加深对当时法国北部城市繁荣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十五世纪英法统一国家的形成决定于各该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而在经济发展中对国家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则是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从十四世纪以来法国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封建制度进入了它繁荣的高峰。虽然从十四世纪三十年代起法国就长期受到“百年战争”的破坏,但这次战争只起了阻碍的作用,而没有窒息法国经济的发展。从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有如下几个特征:(一)城市手工业与商业迅速发展,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地提高了。单以巴黎而论,手工业行会的总数在十四世纪初已超过三百个。行会数目的增加不仅表示工商行业的增加,而且还表示  相似文献   

3.
北方运河废弃以后,京杭大运河沿岸成为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在漕运的刺激下,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一些中心城市不但承担了国家税收的重任,而且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形成以后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京杭大运河中心城市的辐射下,一些小镇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建造总是受到权力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建筑等都充满了权力的话语和表征,城市和权力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从中世纪中后期起,欧洲城市开始迅速发展,除了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外,政治权力的干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在巴黎表现得尤其明显。14世纪瓦卢瓦王朝开始,法国国王越来越将巴黎作为自己权力的展现场所,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内外交困使瓦卢瓦朝国王迫切寻求权力的合法性,国王通过建筑、艺术、仪式以及城市规划,表现出王权对城市空间的控制。法国国王致力于建设首都城市,对城市空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在城市空间中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力,并将改造后的都城作为自己的象征,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其自身的权威,巩固王朝的统治。权力符号与空间要素的紧密结合,体现出中世纪城市与政治密切结合的特征,城市成为权力场所。  相似文献   

5.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推动下,唐朝建立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初,我国已经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国内外的交通很是便利。在重要的交通线上,城市也发展起来。唐朝京城——长安城,就成了当时最繁荣最美丽的城市,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各国的使者、商人、学者往来不断,有的长住在长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十八至二十一和二十三各章,正是要讲明上述这种情况。为了说明这种情况的空间关系,在课本第10页上印有《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一幅。这幅图,表达了唐朝前期周边各国的位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奥古斯都社会改革的客观结果。当时,城市经济非常活跃,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奥古斯都通过给予城市各群体在城市管理中应有的地位,从而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翻开世界近代史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曲折、再发展 ,每一步总能看到法国的“参与” ,或者说 ,近代法国 ,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镜子 ,通过它 ,能清晰地知道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轨迹。14、15世纪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城市中有法国南部城市。从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和掠夺中得到实惠的国家中有法国 ,开始了商业和殖民争霸 ,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的反映。国王允许信仰新教 ,是法国宗教斗争、改革的结果。17世纪中期 ,法国路易十四改革 ,是同时期几个封建国家改革中较为成功的 ,它推行了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促…  相似文献   

8.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适应乡村工业的发展其经济结构和他所体现的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因循守旧的行会城市落伍衰败了,另一些传统城市调整了自己的产业结构复苏了,而许多新兴城市则拔地而起,成为新的经济和工业中心。工业区位也由东部和南部向西部和北部转移。逐渐形成了近代城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发达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说又生动地再现了城市生活的场景。广州自古以来就作为岭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而存在,它自然也成为小说描写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梳理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小说对广州的描写,从文学的角度生动地勾勒出广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0.
美国郊区化时期,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同时中心城市的非裔比例不断提高,郊区也出现了族裔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政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郊区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促进了以郊区为发展地域的共和党实力不断壮大,助推了共和党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大选格局的控制局面。同时,中心城市人口的减少,使得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发展地域的民主党在大选格局中明显处于劣势,直到20世纪末期,民主党才扭转了大选的颓势局面,此后郊区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的战略要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民族的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和民族的精神,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其音乐被称为"民族主义音乐"。在俄罗斯,由于俄罗斯音乐的先驱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蒙古法文化形成于 13世纪初叶 ,然而它的哲学基础却源远流长 ,表现为来自蒙古先民的朴素的宇宙观。与世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 ,蒙古民族也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如追溯苍狼白鹿为族源的图腾物 ,接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自然崇拜及偶像崇拜观 ,进而形成本民族的“长生天”观念。这一切又为统一前的蒙古各部之间发动血族复仇战争提供了思想源泉 ,成为蒙古法文化诞生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女性作家写女人:在北方传统文明与南方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在伊斯兰民族文化与华夏汉民族文化的比较透析中,感受女性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中的忧伤因子,以及她们所承受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不仅是对"人文关怀"研究的深层次推进,也是对人类自身命运航船的重新把握与思索.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析学派与20世纪的教育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明确地分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精神分析以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观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潜意识能量的积极引导 ,使人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引导的关键是形成强大的自我 ,培养健康的人格 ,这主要决定于儿童的早期经验。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许多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流派对教育的理解。精神分析学派以人格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 ,倡导人格化的教学 ,强调人格是知识学习、品德形成、创造力发展等的心理基础。这种观念极大地推动着 2 0世纪早期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散研究的演变线索为:1915到1934年为产生发展期,思想与文学批评为其主线;1935到1984年为曲折停滞期,社会政治批评为其主要特征;1985年为探索新变期,文体和文化研究最具特色。散文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感悟式文学批评。新世纪中国散文研究的真正突破应注意如下问题:解放思想想以克服观念上的误区和盲点;建立一整套散文研究的理论话语以保证散文研究的科学性和独特性;散文文体研究的继续深入;大胆借鉴新的研究方法;学科研究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初大提琴成为独奏乐器,并确立了自身乐器独自的演奏法,巩固了大提琴在西洋乐器中的地位,在威欧拉达、卡巴的影响下快速发展。在随后近百年的时期,大提琴乐器经过自身的各种改良及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和经典作品的出现,促使其发展与时代进程的需要相吻合,由此揭开了大提琴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Educational writing commonly announces new approaches that lay claim to conforming with children's natur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lmost invariably such approaches repeat principles that were given a modern form in the 1850s in the writings of Herbert Spencer. His great but unacknowledged influence has discouraged recognition that humans are odd creatures whose natural forms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re buried under layers of cultural acquisitions.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requires a richer understanding of our cultural tools. Technical expertise in the tasks of education is wasted unless one understands the cultural tools that shape the prope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With China’s growing significa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ever more evident,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highlighted multiple aspects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or global connections) that predate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as a way of illuminating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role of an emerging Chinese educational “lobby” that was involved in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nd textbook compilation; furthermore, this lobby pioneere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deas, concept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abroad in the specialized journals on education—the first of their kind in China—which they edited and contributed to. Mor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ors to these journals engaged with and discussed educational issues and problems that were simultaneously being debated in the West. In the process Chinese educators and officials were able to draw upon, either to valorize or critique, a wide spectrum of contemporary foreign educational debate and practice in their prognosis of domestic education and its future. The picture that emerges of Chinese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s one in which Chinese educators perceived themselves very much as active participants in a global education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0.
空想主义者的见解曾经长期支配着19世纪的社会主义观点。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之别的。19世纪的美国作为地广人稀,没有封建传统的独特国度,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理想的实验场所。由于所处的时代局限,无论是欧文主义的新谐和公社,还是傅立叶主义的法郎吉作为实际共产主义的实验是完全失败的。但是他们的实践以及“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对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