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人群申与尼采的形象很相似:一个惟一者,启蒙教师,圣人与民众对立。尼采37岁悟到,欧洲文明的演化规律就是永恒轮回;鲁迅37岁时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治一乱的大循环。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是为了综合提升文化,尼采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提倡综合。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醉心于尼采” (郭沫若语),在《文化偏至论》等文言著作中介绍过尼采的超人哲学,称许尼采是“个人主义至雄杰者也”。到五四前后,尼采学说和马克思、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一起在知识界广为传播,一时出现了如鲁迅所说的“大谈尼采”的文化现象,许多新文化战士把尼采学说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种思想武器。鲁迅这时对尼采的热情并未减退,他在1918年以文言翻译了《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今译《查拉斯图拉之序篇》)的一部分,1920年又用白话译出“序言”全文,发表在《新潮》杂志上。鲁迅前期杂文、散文诗留下了尼采思想的鲜明印记,这时创作的短篇小说,也或隐或显地回响着尼采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尼采为了改善人类,“刺取进化之说,别说超人”。鲁迅的“立人”是舍弃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宗教与幻想之臭味”,而吸取了它的“进化”的合理内核的、与文化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现实的人的进化。鲁迅“立人”的本质内涵是争取人的权利与地位。这是外来的现代观念,尼采的相关思想也是“立人”思想资源之一。鲁迅的“立人”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先声,与尼采相关思想属于同一思想谱系。在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中,尼采对德国国民精神的批判是一面用来借鉴的镜子。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深受尼采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鲁迅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等思想行为表征的显在层面上,而且以一种更为深刘的隐在形式体现在鲁迅的文本创作中。这种影响随着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鲁迅自身思想的演进与蜕变,呈现出一种从接纳到逐渐疏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正> 把鲁迅和尼采这两位生活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放在一块儿比较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是,由于一向疏于介绍尼采学说的缘故,鲁迅与尼采之谜尚未揭开。我想,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进一步讨论:(一)鲁迅早年为什么“醉心于尼采”?(二)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中期从尼采学说中择取了什么?(三)鲁迅后期是不是“彻底否定”了尼采?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一本世纪初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东京学界正“磅礴着”尼采学说。据周作人回忆,鲁迅那时很喜欢读尼采,“《扎拉图斯忒拉如是说》一册常在案头”。鲁迅被尼  相似文献   

6.
吴二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2):57-58
文章就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十年间日本的思想状态及这期间流行于日本的尼采观念的演变作了一大略评说,并分析了当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是如何理解和接受尼采思想的,从而将大致同一时期的鲁迅尼采观和日本尼采观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其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前期思想中 ,进化论与超人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分 ,即使在鲁迅思想的后期 ,这两种学说对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然而 ,创立超人说的尼采从强力意志和个人主义的观念出发强烈反对进化论。为什么在尼采那里不可调和的两种学说 ,在鲁迅这里却能几乎同时被接受呢 ?本文通过考察进化论和超人说的源流与变异 ,尤其是鲁迅对这两种学说的独特理解 ,结合鲁迅与尼采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时代背景 ,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8.
曹聚仁先生大约说过这样的意思,鲁迅真正的思想和精神的正宗,乃是确实的虚无主义。在哪本书上读过,不记得了,无法援引原文,实在抱歉。但我是相信那话的,认为曹聚仁先生的观点,大抵是符合鲁迅先生思想核心的罢。鲁迅先生是个纯粹的文化与思想的战士,在西方的哲学家中,他尤爱怪诞的尼采,他读尼采的作品,译尼采的作品,或许也继承了尼采的虚无主义的思想特质。眼前这本薄薄的《野草》,作为鲁迅先生存世的两部散文集之一,已经隐约地向我们透露了他那独立特行的虚无主义的信息。《野草》一书开篇即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一生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发现尼采哲学的痕迹。而在鲁迅后期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扬弃,从而具有他自己的色彩,但我们仍然在文本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他的影响仍然存在。文章以《铸剑》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分别指出"超人"、"怀疑主义"和"权力意志"这些尼采的哲学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显现与嬗变,体现尼采对鲁迅后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影的告别》和《影子》分别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和尼采诗性哲学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篇。《影的告别》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对立,《影子》则是人与自我的搏击,由此显现了鲁迅和尼采在人生价值选择上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而《野草》也几乎囊括了鲁迅的全部哲学思想.文章通过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试从思想方面论述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尼采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鲁迅,历史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尼采思想与鲁迅的文学性格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鲁迅《故事新编》中写于1934年和1935年的五篇小说,可以界定为一种泛历史小说;但因为这些历史小说大多以中国文化源头的一些原型人物为依据,以及鲁迅特殊的文化斗士身份,这些小说又可以认为是文化小说。解读这些小说如果联系起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能更加深入体会鲁迅在其中蕴含的文化寓言。其中,有他认可的禹墨精神、"莽汉"生命力的肯定和从尼采那里借来的"超人"。  相似文献   

14.
说到中国现代的幽默大师,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鲁迅、林语堂、老舍、梁实秋、钱钟书。但这几位公认的幽默大师里,我对鲁迅是颇有微词的。不错,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犀利老到,往往对人类的劣根性洞若观火之后能做到一语破的,大有尼采一句话顶别人一本书的本事。但是,鲁迅的讽刺与夸张都显得太严肃、深刻与辞严色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鲁迅在翻译选材及翻译方法上的特点,论证儒家传统文化和尼采思想对鲁迅的影响,以揭示他翻译选材和“直译”法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鲁迅在其个体生命的践履上体现出鲜明的尼采式精神气质,同时,他作为一个文学家,也向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形象来诠释和表达尼采式的文化观念,来塑造尼采式的“精神界之战士”的人格.鲁迅对“狂人”在信仰上的执着性和专注性的性格刻画,点点滴滴都针对着中国国民信仰的缺失与弱点,不仅体现出了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殷切期盼,而且也体现出了其对国民信仰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8.
《野草》蕴藏了鲁迅作为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略显孤独的思想者的幽暗、深邃的个性——类似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思想之间的影响很难以数据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但或隐或显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更多的隐含在思想者之间相似相通的个性气质里。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精神的消逝发出来自生命底的悲愤和忧伤,他以对素朴真理的追求来对欧洲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孤绝地批判;鲁迅对国民性以及传统弊病的批判则在接受尼采的基础上,有着他自己作为中国传统文士和现代知识分子双重文化身份的特点——鲁迅最终没有舍弃人世间的爱,尼采则以带着强烈否定性的强力意志实现了对表象世界的超越,尽管这样做使他陷入了虚无和轮回。  相似文献   

19.
幼年时期的鲁迅在绍兴古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对中国民间"无常"、"女吊"鬼的偏爱,日后东渡扶桑又对西方精神界的恶魔派诗人、哲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这一先后承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中国"鬼"到西方"魔","无常-女吊"与"尼采-托尔斯泰"在精神气质上的结合发展了鲁迅思想中"个人-人道"的张力场,彰显了他在文化思想接受上一脉相承的叛逆性气质--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20.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