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特色化的发展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大追求,优质和独特是特色化的本质,特色化的过程是整体的、稳定的和文化的生成过程,弄清学校特色化的内涵、本质和特点是实施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本文就学校特色化的内涵和特点加以阐述,并提出学校特色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进 《文教资料》2009,(15):157-159
学校特色化是指学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发展过程。优质和独特是特色化的本质。特色化的过程是整体的、稳定的和文化的生成过程。学校特色化具有动态性、整体性、生成性、文化性、稳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优质学校,人们推崇的学校都是能使学生、教师和学校本身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优质学校的共性特征体现在:学校基本条件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学校基本环境是拥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教学追求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校的管理绩效是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小课题研究秉承"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价值追求,成为促进教师自主专业成长、推动学校优质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区域范围内整体推进小课题研究,要采取教育行政政策推动、业务部门专业引领、基层学校本土化实践等有效策略,以促进小课题研究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打造学校特色,是促进首都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基础教育真正的和谐、繁荣发展有赖于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适合于本校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得其所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学校优质发展是实现教育均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利用信息化助推乡村学校优质发展是符合教育现代化诉求的战略举措。通过VRIO模型,从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组织四个维度进行问题分析,提出四个针对性策略,即V策略:打破资源限制壁垒,促进乡村学校适切化发展,加强信息化与教师队伍深度融合,构建“已需整合”机制,促进乡村学校优质发展;R策略:发掘乡村学校乡土优势,推动特色化发展;I策略:重视乡土文化亮点,构建“两化”结合新生态、新技术赋能乡村教师创新,提升其创新能力;O策略:协调乡村学校组织体系,打造和谐运行空间。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始终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实现了由以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特征的办学条件均衡,向以走特色办学之路,城乡学校多元特色化发展为特征的内涵均衡、质量均衡的质变,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以学校特色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义务教育正在经历一次深度的转型,迫切需要重新确立优质学校的办学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办学标准的未来发展需要重新定位优质学校的功能与目的,重建多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重整,率先实现优质学校教育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在谋求教育平等的基础上追求卓越。确定科学合理的办学...  相似文献   

9.
虽然学术界对学校特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有许多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化发展是国家继学校重点化发展和均衡化发展之后的一种新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质不只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实现了特色化发展,根本标志是看学校有没有形成具有独特气质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优质学校建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薄弱学校改造是世界各国建设优质学校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各个国家和地区优质学校建设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政府主导,体现政府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校为本,追求办学特色化;学校发展目标与理念的内化;以生为本,突出学生发展个性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优化;注重组织的系统变革,强调学校改革的整体系统化;注重交流与合作,体现优质学校建设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正>学校之美,在于特色,在于与众不同,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我们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提出"不求第一,但求唯一"的办学追求,力求做到为每一位师生提供适合他们个体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天地,努力办一所人人有好奇心、个个有创造力的"创想学校"。我们希望学校师生能够在自由和谐的文化环境里,充分释放生命的潜能,彰显生命的个性,同时成就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统筹城乡教育的重要举措与环节,然而在此过程中有关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提升、教育资源投入的风险预测与评估、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认真反思,以实现其标准化目标。建构合理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经费投入模式;加强对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办学条件标准;建立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风险预警机制;正确处理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中的标准化与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推动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成了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回应家长迫切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课后服务的质量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办优质课后服务更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具有地域特色、学段特色、个体个性特色化的明显特征,能满足各利益主体的诉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各主体应明确自身在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角色定位,推进家校社会合作。从教师激励、经费保障、质量评估和安全保障四方面构建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更好地落实小学特色化课后服务。  相似文献   

14.
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为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是今后特色学校建设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保证学生适度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及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宗旨。对此,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政府应把工作重心适时转移到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上;坚定地推进高考改革,打破制约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瓶颈;遵循特色化建设的规律,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特色化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建特色化学校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首要的条件是要厘清和把握"特色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进而根据职教特点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规划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创建特色化学校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首要的条件是要厘清和把握"特色化建设"的内涵与功能,进而根据职教特点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化建设"的认同与支持、规划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发展优质的高中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诉求,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发展的迫切要求。针对高中教育的地区差异与学生升学压力,台湾教育部门推动实施了高中优质化方案。其系统运作方式在于:以学校自主管理为依托,切实有效地保障优质化方案的推展;以教师专业社群建设为平台,全面扩展合作教研的理念;以弱势学生扶助计划为载体,对学困生实行全方位补救教学;以专家咨询辅导机制运行为契机,协助参与学校的问题解决。台湾高中优质化方案的有益经验为大陆高中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借鉴:建立可操作的优质化方案,推动高中优质发展;扩大高中自主管理权,实现高中的特色化发展;实行专家咨询辅导,促进学校建设的问题解决;加强校际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学校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内容。我国普通高中建设制度前后经历了“坚持教育效率优先,建设重点学校”的重点阶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示范学校”的示范阶段和“强调教育质量提升,建设特色学校”的特色化阶段。普通高中建设制度“重点—示范—特色化”的变迁脉络受到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等深层结构的深刻影响,政策的自我学习及利益主体的互动角逐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和直接动力。由于政府重点扶持职能的自我强化和学校恪守以往的利益固守,普通高中建设制度变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点。未来,我国需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深化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一是重塑多元主体关系,激发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积极性;二是调整利益格局,优化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制度环境;三是深化评价改革,创新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变革的转型时期,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影响当前学校生存与学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活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文章,凸显辐射引领作用,既是学校办学的迫切需要,又是拉动区域内学校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必然追求。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就如何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践作了相关反思,以期引起各界同仁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20.
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精神。学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教师和谐发展、学生和谐发展、育人环境和谐发展以及构建适应学校和谐发展的管理模式等途径,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