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9 毫秒
1.
彗星群     
让·亨德里克·奥尔特(1900~1992年)根据彗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天文学家将其分为两大类:周期在200年以上的长周期彗星和周期在200年以下的短周期彗星。按理说,由于行星的干扰作用,彗星应该均衡分布,周期长短不一。然而,丹麦天文学家让·亨德里克·奥尔特却发现,周期超过100万年的彗星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1950年,他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包围着太阳系的巨大的球状云团。该云团以太阳为中心的延伸半径达到10000~100000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衡距离,星体和太阳之间的最近距离为270000个天文单位)。根据他的计算,云团中的彗星数目大约为1000亿颗。  相似文献   

2.
一谈到彗星,人们马上想到冰冷的、拖着长长的尾巴的天体。彗星的故乡在太阳系边缘,那里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因此人们过去一直认为,彗星形成地的温度很低,那么组成彗星的物质也都是低温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正尼欧怀兹彗星(CometNEOWISE)被喻为"北半球21世纪最亮的彗星",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逆行长周期彗星,每隔4500年至6800年方会"路经"地球一次。2020年7月,尼欧怀兹彗星划过北半球夜空,陆续有各地民众目击到该彗星和它的"尾巴",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世界各地看到NEOWISE彗星划过夜空的样子吧!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曾说“天上的彗星如同水中游鱼一样数不胜数”。在离太阳3万~10万个天文单位的区域运行着上千亿颗彗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天文望远镜性能的提高,新发现的彗星将愈来愈多。彗星曾经给地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起过很重大的作用,彗星隐藏着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的秘密。远在19世纪“彗星”已被科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9):I0007-I0008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彗星ISON被一些科学家称为“世纪彗星”,它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现,由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基兹洛沃茨克天文台发现,之所以会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彗星ISON掠日时的亮等将达到-14等,明显超过满月的亮度,将成为数十年以来最亮的彗星,届时Slooh空间相机将进行网上直播。彗星ISON在2009年被研究人员发现,天文学家通过轨道计算发现该彗星将沿着抛物线轨道经过太阳,是一颗掠日彗星,Slooh空间相机将跟踪彗星ISON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7,(8):128
彗星73P/Schwasamann-Wachmann3(comet 73P)2006年的造访使其非常靠近地球。十年之前,该彗星分裂成了至少5个碎片,而到2006年,有超过60个碎片绕太阳运转。该彗星的分裂将以前深埋在其原始核中的新鲜物质暴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哈雷彗星     
埃德蒙·哈雷(1656~l742年)1687年,伊萨克·牛顿出版著作《数学原理》,阐述了如何以约两个月为时间间隔,通过三次精确测量彗星的位置来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他在1680年用这种方法计算了大彗星的轨道。但是,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彗星的轨道必须是抛物线形的,也就是说,要假设彗星来自无穷远的地方,经过太阳,再飞向一个无穷远的地方。牛顿收集了另23颗彗星的记录,但他没有时间,也厌倦了对它们的运动做艰难乏味的计算。他把数据交给了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埃德蒙·哈雷。  相似文献   

8.
去年3月,Hyakutake彗星飞过了近地点.令天文学家太吃一惊的是,它引出了强烈的X射线.现在,两位英国科学家推断,这种辐射来自太阳,它在彗星表面释放的有机物质微粒作用下发生了偏转.从而射向地球。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认为,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太阳的热量就把太阳系里的大部分水分赶到了火星轨道以外的远处,这些水至今还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土星环、木星的卫星、海王星、天王星以及数以十亿计的彗星之中. 但是地球距离太阳较近,为何上面竟然也有水!这些水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来自彗星? 近二三十年以来,主流理论认为,地球最初的水和有机物都来自地球之外,是由彗星和一种非常古老的陨石——碳质球粒陨石带到地球上的.碳质球粒陨石是一种富含水与有机化合物的球粒陨石,占已知陨石的5%.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1月19日凌晨,在天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每小时几千颗甚至上万颗流星划过夜空。目睹这一奇观的人们也许要问,流星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之外,还有彗星、小行星以及一些更小的天体,在围绕太阳公转。彗星的主要部分是低温物质结成的空间“冰雪球”,在接近太阳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冰雪球”可能部分地升华或瓦解、碎裂,变成成群结队的小块物质,但仍然在原来彗星所在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如果小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道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相交,它们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其巨大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光辉的太阳无疑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是人们歌颂和崇拜的对象,历代君王都以自己为太阳的化身。太阳确实可算是太阳系中名副其实的“君王”,它是太阳系中唯一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光和热的源泉。其他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信息》2007,(4):11-11
星尘号首次从彗星Comet 81P/Wild 2上带回地球的样品给了人们一个意外。研究人员发现带回来的不是期待的星际太空材料,而是有极为不同来源的矿物质的混合物。这些材料是在太阳系的内部与外部的热与冷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本期星尘号任务的专题部分,Don Brownlee和同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丰富的硅酸盐颗粒是似乎在太阳星云内部区域形成的高温矿物质。这些颗粒在彗星上的出现表明太阳系表现出“巨大尺度上的混合”。这些发现将影响彗星发源和形成行星的碎石盘的化学的模型。另一个意外是,在星尘号带回来地球的1000个颗粒中只有一个含有靠近太阳的高温区域形成的、具有与陨石的同位素比类似的矿物。研究人员曾预测这类颗粒占彗星灰的大多部分。  相似文献   

13.
点子与窍门     
将地球推离太阳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将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科学家会引导彗星飞…  相似文献   

14.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将地球“推往”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科学家会引导彗星飞近木星或土星,从它们处得到能量,在回程飞临地球时,把引力能量传送给地球.周而复始,地球就能逐点逐点地向凉爽处飞去. 原载《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5.
正它是宇宙中的"大块头",体积是地球的100多万倍;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很多行星、流星、彗星都得围着它转;它"岁数"很大,目前已经在宇宙中生活了几十亿年;它"呵护"着地球生长,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光和热;它偶尔也会"闹脾气",利用耀斑、黑子等"搞破坏"。它,就是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疑问的太阳。为了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科学家们发射过很多太阳观测卫星和太阳  相似文献   

16.
彗星有尾巴,其实我们太阳系也有尾巴。科学家最近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有一种四叶草形状的结构,就好像是太阳系长了尾巴。太阳系尾巴由快速和慢速运动的粒子组成。两个侧叶是由慢速运动的粒子构成的,中间一前一后的叶子则是由快速运动的粒子构成。这样的形状说明,太阳的极地出来的太阳风速  相似文献   

17.
科技博览     
天文宇宙 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在太阳系边缘地带观测到一个除冥王星之外个头最大的天体,再次动摇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地位。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288年,直径约为1290公里,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比冥王星绕太阳轨道更远的一个带状区域。专家们认为彗星等就  相似文献   

18.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成为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木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忙碌的太空交警木星距离地球6.28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倍。地球上的生命和木星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家认为,在把水送到地球和把小行星及彗星对地球的破坏性撞击减轻至最低程度方面,木星功不可没。它的强大引力将诸如彗星这样的太空碎片清除得干干净净,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综观太阳系的历史,木星曾经扰乱了无数天体的运行轨道。由于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其产生的引力非常大。1994年7月,舒马克—利维9号彗星被木星所吸引,偏离…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1年第八期《点子与窍门》专栏中刊登的《将地球推离太阳》一文,虽属狂想,还有些道理,但利用彗星,笔者不敢苟同。然而在2002年第二期的《争鸣与探讨》专栏中刊登的《公转线速度增大将更靠近太阳》一文,笔者认为该命题本身不成立,就该命题而言,应该改为“公转速度高的行星必定比公转速度低的行星更靠近太阳”,或“距太阳较近的行星应有较高的公转速度,才不至于落入太阳”。而文章内容则更是引用公式不当。然而2002年第八期贵刊在没有登载郑立铭先生的文章的情况下,刊登了郝建宇先生的《关于“将地球推离太阳”问…  相似文献   

20.
贵刊2001-8期“将地球推离太阳”的报导可能有误。报道言:“…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校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外,把部分引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除开把引力能(是负能量)传给地球是否可能暂且不论,地球速度加快这里指的是公转线速度,而这一速度加快只能使地球更加靠近太阳,而不是远离太阳,因为行星绕日公转有公式:AV2=GM日。A———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V———行星公转线速度G———引力常数M日———太阳质量G,M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