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7,(12):9
“房奴”、“车奴”、“证奴”等新词汇不断在人们的面前闪现,让人怀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书奴们”来。当此之时,只要识得几个字,勒紧腰带也要把古今中外一个个恩师(书)请回家,然后正襟危坐,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做“书奴”是当时的时尚。  相似文献   

2.
张亚军 《图书馆论坛》2006,26(6):335-336
由李昭醇、邹荫生两位老师主编,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图书馆论坛“从业抒怀”选集》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由图书馆员自己写的书。是从《图书馆论坛》期刊“从业抒怀”栏目精选72篇文章汇编成集的。书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文章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都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3.
台南市台窝湾乐读协会举办的“让书去旅行”活动,特别在台南火车站等七个地点设立“乐读站”,提供书籍让喜爱阅读的民众自由取阅,看完的书只要就近放回某一乐读站即可。这项让书去旅行的活动,已提供数百本书供民众取阅。台窝湾乐读协会是由国小校长、老师等四十余人共同组成,每人捐出10本书,加上天人菊书店捐出500本书,目前每个乐读站陈列了30本书供大家轮流取阅。每本书都有编号,读者取阅后,  相似文献   

4.
三代作家传帮带作文书一直是有着广大市场的教辅类读物,也是众多出版社一直分抢的一块蛋糕。已出版的作文书,大多是“优秀作文选”、“获奖作文选”、“分类作文”、“中(高)考作文佳作”之类,直至近两三年,“新概念”作文才脱颖而出。再做作文书,如果又落入“范文+简评”的窠臼,重蹈作文汇编的覆辙,极易被淹没在浑涵汪茫的书海中。当旧作文书渐渐陷入困顿的时候,就是新作文书产生的良机。我明白要想再做作文书,就得另辟蹊径,在形式和内容上出新、出奇,让它能够从汗牛充栋的作文书中跳脱出来,才有可能在市场分得一杯羹。我在1999年夏和2000年春两次见到肖复兴老师,都谈到作文的话题。肖老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选取北京乃至全国重  相似文献   

5.
读了中央电视台柴静老师的《看见》感触颇深,书中的一句“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在脑海里一直回荡。联想起自己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多年的经历、得失,更加感到应该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48):86-86
“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和胡适之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书中所记,不是现代人叙历史或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书与学校、书与学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老师教书,学生读书,学校为教学订购书也成为一种不变定式。总之,书是教之本、学之本,学校不能没有书,离开了书学校教学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从市场的角度说,学校是一个图书消费大市场,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固定的图书消费群体,学生用书消费占据着我国图书消费总量的70%左右,正是由于学生读书要买书,老师教学要买书,学校负责统一订购书这个不变的定式和消费规律,学校被当成了市场,成了众多书商争夺图书业务的“主战场”。各路书商都在割学生用书这块“肉”。由于学生用书需求量大,各路书商都在盯着这个市…  相似文献   

8.
老师     
坐在编辑部 ,有通讯员毕恭毕敬地称“老师” ,这时我难免诚惶诚恐。因为师者是传人以道、受人以业、解人之惑的。我虽读了点书 ,但仅是沧海一粟 ;虽略识些理 ,却常常糊涂于世 ,岂敢枉为人师授道解惑误人子弟。所以 ,就怕“老师”的桂冠被人有意无意扣在头上。在编辑部当“老师” ,面对着大千世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读者作者 ,时常揣摩“画眉深浅入时无?”“老师”须时时刻刻夹着尾巴 ,切不可被声声恭维捧得昏昏然、飘飘然。虽“天降大任于斯人” ,但芸芸众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必须谦虚谨慎 ,苦其心志 ,孜孜以学 ,海纳百川。不能学…  相似文献   

9.
出版界应力戒浮躁袁元同志在《出版发行研究》2001·2撰文指出,出版界浮躁之风日盛,并举八例加以说明一曰“夺大奖”。为拔头筹,倾其全力,使尽浑身解数。“大奖”当然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但它本身并不能增强出版社的实力,把发展目标定在“大奖”上,实在是本末倒置。二曰“出‘天价书’”。各种“丝绸书”、“羊皮书”、“金箔书”、“金版书”源源不断地推出,并且皆“编号出版”,印后即毁版,自然身价百倍──定价底线是五位数。这种“书”,也许适于收藏、适于“保值”,也许适于炫耀和夸富,或许更适于“得体”地行贿,只是不适于…  相似文献   

10.
化冰 《出版参考》2005,(5S):6-8
该书稿1994年由东北几位老师写就,但书稿明显缺乏理念,攒的痕迹明显,很多出版社拒绝出版,后该书稿由希扬老师拿到龙门书局,龙门书局经过审定后,认为风险太大,经过反复研究磋商,下了很大决心才决定出版。诸位编辑将稿子细细筛选,加工,去糟粕留精华。在起书名时,在当时流行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知识点,“三点”有了,  相似文献   

11.
《玉海》卷一二一所谓唐代中书省“直中书郎”,应为“直中书省”。“直中书省”源于东晋的“直西省”,南北朝皆有设任,主要以他官直中书省,掌诏诰。唐代的“直中书省”即中书省额外直官,与南北朝相比,其任命更具灵活性,主要职能由专掌诏命变为掌诏命或备顾问。唐太宗时最为多见,其后随着政治需求和职官设置的变化而逐渐减少,中唐之后便不再置。  相似文献   

12.
谭祥金 《图书馆论坛》2005,25(6):43-45,125
文章论述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职业最简明的表述,是图书馆员的基本价值观。分析了“人”、“书”、“找”的地位和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改诗     
相传,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情觅群书,能诗善画。一次跟老师到野外玩,路过一个小溪,发现桥下一具少女的尸体。老师马上作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冷波涛”。郑板桥听后恭敬地说:“老师,您怎么知道这少女是十六岁?又是被风吹下小桥的?怎么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打转的”?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便反问郑板桥:“依你这诗该怎么作?”郑板  相似文献   

14.
中西古籍出版中“牌记”与“书末题署”的比较研究□大连出版社许文彦王若“牌记”又称“书牌子”,是我国古籍印刷中记录刻书者姓名、堂号、刊刻年代的一种标志,一般刻在目录、凡例之后,也有的刻在书之卷末或者刻在书后边。在欧洲的古籍中,也有类似中国牌记记录出版年...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同书馆“八桂讲坛”于世界读书H先后邀请“快乐作文”倡导者、北京华苑教育中心首席学术专家袁川老师,著名文化学者彭匈,著名义艺评论家、《南方义坛》杂志社主编张燕玲女士和著名散文家谭延桐分别到南宁市民族东小学、广西东方外国语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和武呜县城厢镇第二初级中学等学校开展“读书点亮人生”基层服务阅读推广活动,向同学们介绍写作技巧,推荐优秀图书,交流渎书心得,颂读经典名句,受到各方好评。  相似文献   

16.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小到大。从启蒙老师到大学导师,每一个阶段,我们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老师这个定义似乎宽广了许多,每一个对我们工作或者做人能够起到指点的都能称之为老师,甚至是一本不会说话的书,在你研读它的时候,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样看来,书也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而这个“老师”可以教会你方方面面的知识,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愿意学,你可以随意选择,让她成为你的家教,成为你的专职老师!  相似文献   

17.
书的变迁     
《出版视野》2004,(6):41-41
第一代:木简竹简式东汉宦官蔡伦于公元105年改革造纸术之前,“书”差不多都是用漆写在木片或竹片上的,再用细绳或牛皮素串联在一起。这种“木简竹简式”的书与印度的贝叶书、埃及的纸草书以及古代西方的泥板砖刻式“书”,并称为古代人类四种原始“书”。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5,(6)
“书往右翻”感言杨盛龙某先生出了一副上联:“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扔”,差不多把方位词都占了,让人很难对出下联。然而还是有人对了出来:“思前想后读左传书往右翻”。现借这“书往右翻”,说说报纸、刊物怎样编得更吸引读者。这里的“书”主要指报刊。古书竖排,读...  相似文献   

19.
博客选萃     
王波 《新世纪图书馆》2007,(5):98-101,97
身在高校的图书馆学教授和图书馆员,每年都有一个悠长的带薪暑假,这使图书馆工作这份职业平添了一份魅力,试想一想,有饭吃、有书读、有闲休,这是人生多么大的福分啊!本辑博文我们不谈工作,不谈学问,而是收录了三篇暑假游记,以此启发同行,我们的生活不局限在书架之间、电脑之前,请趁着假期的美好时光,到大自然中去,到远方去,舒展身体,放飞心情。 首先推荐的是书香领袖秋禾老师暑假杭州行的一篇日记。此文记录的是秋禾老师日程密集的暑假巡讲式出游中的普通一天,展示了他书香人生的一个十分典型生动的横切面:作演讲、会书友、淘书店、搞策划……。就像从一滴水可以看见海洋,从这篇日记里,我们可以看见秋禾老师为书繁忙为书闲的奇异博雅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现代典范。秋禾老师丰富多彩的一天,他文字间传达的读书至乐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令我们对他倡导的“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的大阅读状态,产生无限的向往和神往、心动和冲动,或许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那样,走向播撒书香的旅程。 其次推荐的是今年从图情博客圈中脱颖而出的才女云影流光的丽江游记。云老师的文笔温雅清丽,把丽江的古意和韵味写得魅力无穷,令人遐想连篇,非亲临无以为快。建议有条件的女图书馆员们,不妨学习一下云影老师,挑一个“柔软的时光”,“游走在时间的反面”,让帅哥护驾,让江山养眼,那美容的效果,可比一打面膜强多了。 最后推荐书骨精游拉萨的随笔,向大家描绘高原明珠——布达拉宫的风采,究竞写得怎么样,请大家评判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艺术之书     
某日,借来友人所藏旅英文人凯蒂的散文集一读,其书后所附“艺术家之书”定义达22种,使我颇有感触。其中一位学者认为“艺术家所制的书是作为艺术品的书,作为艺术品的书不是有关艺术的书,不是复制再现艺术的书,亦不是用视觉材料为文字内容的书。它们因其本身而做出艺术之宣言,这种宣言是在艺术而非文学的范围之内”。另一位学者认为“艺术家之书不是指有关艺术家的书,亦不是书堆成的雕塑,而是指那些视觉艺术家的作品,它们有着书的形式”。各家高论,不胜枚举。不管前辈从何种角度怎样来阐述“艺术家之书”的概念,我想,它首先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