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小米很喜欢说歇后语。你若问他叫什么名,他准会说:“大米的弟弟——小米。”王小米把一句句歇后语挂在嘴边,有机会就用上一句,什么“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啦,“大热天穿棉衣——不是时候”啦,“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啦,张嘴就来。人们听了,都笑着说:“这小米油嘴滑舌的,真逗!”于是,他更得意了,平时说  相似文献   

2.
“你究竟要‘奏’什么?”一位老师问。他看完((作文大王》2001年第1期《日记惹出的风波》,来编辑部和我探讨。“《大王四重奏》这个栏目,其实是同题作文的展示……”我抬起头说。这位老师说:“我有两个疑惑,先说第一个吧:那篇《儿子的日记》写小米讨厌写日记,算是好作文吗?”  相似文献   

3.
各地的语文参考材料有关《小米的回忆》的分析很多,可供教学上参考。但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上各家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想就个人所见到的一些参考材料作一不全面的介绍并谈淡自己的看法。一、关于文章的主题在文章主题的概括上大致有如下几种:1.小米,象征着艰苦奋斗,它是珍品,小米精神更是革命艰苦岁月给我们留下的革命珍品。(《<小米的回忆>浅谈》浙江平湖师范  相似文献   

4.
史峰 《内蒙古教育》2009,(19):45-46
有的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时,将之定位成“科普童话”来处理并展开教学。如果将这篇童话定位成“科普童话”,那么在教学这篇童话时,其主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童话教学的主题过于单一狭窄,  相似文献   

5.
《风筝》是鲁迅《野草》中的一篇。有人说:“这一篇的主题思想……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有人又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它的主题也“不是什么‘自我批  相似文献   

6.
孙占林 《教育文汇》2008,(3):25-25,24
我最近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执教者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所教内容是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的《小米》。这是一篇千字文。作者用旁观者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淡淡地讲述了一个极其普通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小米从儿时到去世有7次说谎的经历,而“直到她死后,家里人才知道小米又一次骗了大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口述。可事实上,有的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淹没在“每天写一篇小作文”“每周写一篇大作文”的汪洋大海;有的搞机械训练,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范文,允许学生说假话、说套话;有的教师列提纲。把要用的词语全抄给学生,让学生做堆砌的游戏……凡此种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詹天佑》是篇老课文,讲述了清朝末年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故事。文中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一次,教学这篇课文,讲到这句话时,我请学生给"毅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学生有的说"坚决",有的说"坚定",还有的说"毫不犹豫"。我都一一板书。  相似文献   

9.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塾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ǎo”,有的说念“hào”,  相似文献   

10.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革命师生站在同一条战壕里,并肩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共同批判“师道尊严”,增强了革命的团结,密切了同志式关系,为进一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和搞好教育革命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有的人却看不到这种大好形势。他们对小将的革命造反精神看不惯,想不通,认为批“师道尊严”就是“整教师”。于是,他们一变“师道尊严”的故态而为“撒手不管”的异态,在学生面前,该说的不说,该管的不管;甚至看到  相似文献   

11.
<正>一、活动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家乡是幼儿生活中重要的教育资源。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充分挖掘家乡的教育资源——丹阳电视台,生成了“小小主持人”这一主题活动。10月的一天,睿睿在建构区搭了一个电视塔,这是他在国庆假期出游时看到的电视塔。游戏回顾时,睿睿说:“我去过丹阳电视台,那里面能表演节目。”萱萱说:“我阿姨在里面上班。”小米说:“你搭的电视塔好高呀。”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那里,教学见解上有的主张启发诱导,引起兴趣;有的主张严规峻法,不避凶名。我则在二者之间莫衷一是.您说呢? 你说的情况就是教学上“诱导”与“逼迫”的论争.争论非自今日始.为了说明现在,还是先谈过去. 一九一七年一月,梁启超在当时的教育部做了一篇《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的演说,其中力诋趣味教学之非。他说:“教育儿童纯用趣  相似文献   

13.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学生家长交谈,她告诉我:她的儿子很崇拜我班的班长,是他的偶像。为什么呢?因为班长各方面表现都很棒。如写作、朗诵、舞蹈、学习都有突出成绩,让他羡慕不已。听了这位家长的一席话,作为班主任的我突发奇想:何不发挥“偶像”的作用,让他俩结为对子,互帮互助,在相互熏陶感染下都有所进步、提高呢?有了这一想法,在周一的班会上,我设计了以“说说心中的偶像”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上,一提到偶像,学生兴致极高。有的说歌星宋祖英是她的偶像,有的说影星巩俐是她的偶像,有的说球星乔丹是他的偶像……学生说的大…  相似文献   

14.
自理论上拨乱反正以来,国内发表了不少关于研究不断革命论的文章。但是,在《马恩全集》中关于“不断革命”这一术语出现了多少次,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超过10处,其中只有4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不断革命”理论(见198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98页),有的说,《马恩全集》中属于马克思个人使用“不断革命”这个术语的仅一段话(见《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第25  相似文献   

15.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对《麻雀》一课两只麻雀的命运众说纷纭———有的说老麻雀的勇敢感动了猎狗,于是猎狗慈悲为怀“让开”了;有的说猎狗不敢吃老麻雀,被麻雀勇敢的举动所震慑,后退了。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合理,缺乏对课文主题的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除了赞扬麻雀伟大的母  相似文献   

16.
万安 《中学生博览》2022,(20):54-55
<正>链接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有的让人感动,有的引人深思,有的逗人发笑……让我们从中采撷一二,学习创作一篇小小说。任务解说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和“超短篇小说”,小说样式之一。它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和事件都不作完整描写和叙述的小说体裁。  相似文献   

17.
初中开展"新语文主题阅读"是必要的与可行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的能力,主题阅读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主题阅读是一场阅读的革命,使我们开阔视野,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8.
周政 《湖南教育》2006,(1):43-43
朋友说,他们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目标管理时,有“教师辅导学生发表习作”一项。我朋友是教物理的,辅导学生发表了几篇短文章,年终评比时均被五折处理。问其故,领导说,文章字数少于五百,每篇文章只能算半篇。初听起来,也没什么稀奇,一言堂社会,哪事不是领导说了算?但仔细思考,我却为此事而忧。笔者认为,文章算不算一篇,应看文章是否有主题,主题是否说清了,而不在字数。倘若文不揭题,离题万里,字数多又有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信只有一个“?”,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两个!”,不是被传为世界通信史上的美谈吗?我们能说这不是两封信吗?信中内容不是…  相似文献   

19.
向您说说全国优秀教师,宜良县匡山小学校长罗佳玲。“这不是我一人干的。”她常说。究其方,罗佳玲第一手就是抓住青年教师,一带二放三关心。校长亲自带,请老教师、请退休教师带。教案一篇一篇看,一篇一篇讨论修改;课一节一节听,一节一节研究评议。青年人说:这样还真能学到点东西。一课书滚上几遍,就放手让他们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就这样被一个个推出台,有的  相似文献   

20.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旗手马丁·路德为历来的史学家们褒贬扬抑、誉毁悬殊。有的认为,他的功大于过,应于基本肯定;有的认为,他过大于功,应该否定。但这两种评价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他最终成为“革命叛徒”;即使其中有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说他是“革命叛徒”,但还是认为他确有“叛卖人民的行径”。因此,马丁·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叛徒,似乎是我国史学界的定论。笔者认为,对现在国内史学界通常认定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三条依据(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动摇、镇压农民运动的帮凶、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断语,应该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论述。如果我们把马丁·路德及其活动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加以考察,似乎不能得出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