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藻海无边》是借《简·爱》里一个未被充分处理的人物伯莎·梅森而写成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后者的前篇。《藻海无边》和《简·爱》在小说情节和诸多写作手法上一脉相承,但《藻海无边》并非是《简·爱》的简单仿作,它在更大意义上是对后者的改写与颠覆。  相似文献   

2.
《藻海无边》这部加勒比文学的经典之作通常被看作是小说《简·爱》的前传。但《藻海无边》在内容、写作风格及主题上都与《简·爱》有着巨大的差别。它既不是《简·爱》的继承也不是其补充。而是对《简·爱》从人物塑造到主题表达再到叙事话语的一次完全颠覆。  相似文献   

3.
对《简爱》的前篇《藻海无边》的解析长期以来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后殖民话题与女性主义的解读。然而,随着创伤理论的兴起,对《藻海无边》的重新解读令人深刻的体会到其更是一部完整的创伤小说。在文本中,作者琼·里斯逐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受到创伤迷失自我,走出创伤重获新生的艰苦历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名著《简·爱》改写,小说《藻海无边》通过解构男权中心,对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对本篇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藻海无边》在借助于树立女性的经验主体、意识主体和言说主体来使女性这一性别群体的主体存在得以彰显和认同之时,在艺术手法上亦采用了以性别视角、尤其是女性视角作为参照角度来生发文本、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5.
作为《简·爱》前篇的《藻海无边》,是对这部经典名著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疯女人的解读和改写。简·里斯通过对《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的揭示了在外部世界的经济与性别的压迫束缚下,女性逐渐失去自我的过程及逐渐被边缘化的女性意识。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因逐渐被边缘化而日渐增长的触摸不到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牙买加的英国女作家简.里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刻画了《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鲜为人知的一面。各种自然景物和色彩在里斯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所谓"万物皆传情"。解读《藻海无边》中丰富的象征意象可以揭示疯女人前身———安托瓦内特一生孤苦凄惨的命运以及她作为西印度群岛的女性代表所受的殖民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7.
西印度群岛女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用一个克里奥尔人的视角,对《简·爱》中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里斯认为《简·爱》的故事只是“英国人的一面之词”,因而,她在作品中对生活在英殖民地的克里奥尔人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她决心通过《藻》的创作写出一个真实的西印度群岛。因此,《藻》不仅是一个克里奥尔女子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一部19世纪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史,是作者对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社会的有力控诉  相似文献   

8.
简·里斯 (Jean Rhys)的代表作《藻海无边》在诸多叙述方法中 ,象征性意象的设置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作品描绘了从飞蛾扑火到人扑火 ,从藻海无边到苦海无边 ,从丧失家园到丧失自我等象征性意象 ,使整个作品浸透着浓厚的幻灭感。这些意象在塑造典型和揭示主题方面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藻海无边》是英国当代女作家简.里斯的一部杰出作品。小说基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重塑了被罗切斯特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安托瓦内特)。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理论,解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的人格结构,理解简.里斯颠覆经典的真正的意图。"疯癫"与"正常"在《藻海无边》当中界限分明。安托瓦内特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制约,凸显出原有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10.
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不仅是对《简·爱》这一经典文本的重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作为哥特式小说的常驻元素,"疯癫"这一充满暴力性的情绪在《藻海无边》中成为了他者的标签。加勒比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巫术元素,不仅与哥特息息相关,也与边缘化的他者紧密相连。通过以安托瓦内特、克里斯托芬和"他"为例,本文将分析小说中极具哥特色彩的"疯癫"以及巫术元素,进而探讨小说中哥特元素与他者再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旧的社会平衡未被彻底打破、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完全形成,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如果国民素质严重失衡,就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或畸形发展.因此,积极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国民树立"学习素质"观念,并提高对素质观念内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时间维度,我国信息化战略与美国几乎同步,然而对信息化内涵理解的不同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的差距,已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与美国的巨大差距,网络的运用水平是这一差距的主要体现:美国正在努力通过使用网络创造一种自动化的社会,而我们仍在机械化社会应用网络。缩短这一差距的途径不仅是要深化对信息化内涵的理解,更要高度重视作为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型数据库建设等信息化发展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已在“统账结合”的新模式下运行,但是实践表明,依照这种模式所提供的制度养老金数额对老年人养老的所有需要的保障是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家庭的历史与经济背景以及发展趋势的特殊性,使一些老年人得不到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因此,养老保障的实现要从纯经济领域之外寻找帮助。社区的地利和人力以及社区服务可以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特殊系统,使得社区能够发挥家庭力不能支的功能,补充现行养老金制度经济保障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STS教育: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融合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的进步使社会呈现出整体化的发展趋势。旧的工业化的模式和专业人的教育则倾向于将社会视为彼此分离的部分。STS教育致力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6.
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是“皇权与绅权”的二元式权力控制结构,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官僚政治相表里,十分稳定,使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超常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各种异质性因素增多,促使这一社会控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绅权的显著扩张,地方军事化、匪化等各种大规模社会失范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趋于解体,“国家-社会”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绅权劣化.这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致使广大乡村社会逐渐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导致控制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包括因政治危机和王朝鼎革而引发的国家合法性危机、转型期国家政权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士绅离乡与乡村社会权威痞化等.整个中国社会所遭遇的是全面危机,中国社会的重构已无法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八大虽然对国内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但由于在八大召开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八大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没有讨论这一问题,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也没有涉及这一理论问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是在八大闭幕前三天突然提出并匆忙写进《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去的。没有充分的研究讨论,导致了八大对中国国内主要矛盾论述比较粗略,文字表述不够准确科学。会后毛泽东对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持否定、怀疑态度并最终改变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由此可见,八大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熟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人类社会进入了"加速时代",经济与技术范式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在新的经济与技术范式中,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与教育的地位将显著提升。当前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和创新创业的多重挑战,为避免机构失灵,旧的大学范式需要向新的范式转变。在基于知识的经济和社会里,创新创业的成败将成为影响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关键的因素,大学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作为驱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轴心机构",大学只有选择"创新创业"才能成就真正的卓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不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奇想,而是肯定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理论上的反复论证,其提出跨越设想的动因无疑是异常复杂的。其中,马克思农村公社观的变化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新理解是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晚年设想启示我们: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日益显得不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以意义建构及伙伴群体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且配合适当的合作讨论及教师辅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