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幸福的味道     
小时候,记忆中,每次吃晚饭时,父亲总还未从田间地里做农活回来,我们兄妹三人总不停地抱怨父亲,而且小时候我又有些娇惯,每当吃饭时父亲不回来,我就哭着骗母亲说自己饿了。母亲便安排我们兄妹三人先吃饭,但母亲从不与  相似文献   

2.
孤独的树     
在我十四岁那年,母亲在与父亲大吵一顿之后终于离家出走了.从此我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了.母亲的出走是痛下决心的,是破釜沉舟地永不回头.在家里我们便注意起父亲来了.  相似文献   

3.
我15岁时的一天下午,在翻看家里的旧照片时,偶然看见一张三个男孩的合影。这张照片是我父亲,岁左右时照的,照片中另一个男孩是他们的弟弟特雷西,还有一个男孩看上去好像还要小一些,但是我不认识。母亲告诉我:“他就是梅尔罗斯,你父亲的弟弟,他从*-岁就住在一所特殊学校里。”母亲告诉我:父亲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长子,实际上是他将梅尔罗斯带大的。梅尔罗斯天生弱智,连话都说不清楚,去卫生间、系鞋带,等等都需要帮助,而这些照顾弟弟的工作就落到父亲的肩上。有时叔叔因无法理解,无法应付这个世界而感到十分沮丧,便躺在地上,…  相似文献   

4.
我们兄弟几个,平时各忙各的,难得一聚.快到周末时,想儿子想得心疼的母亲,必盯着父亲,分别给我们兄弟几个打电话,让周末下午回家吃饭,一定来!  相似文献   

5.
亲情三题     
一 记得那是个寒冬早晨,风很刺骨,猎猎地吹拂着.母亲不由分说把棉衣脱下来,硬套我身上的,带有她体温的棉衣,掳走了母亲身上仅有的一点热气.弟弟穿着父亲厚厚的对襟棉袄,却仍然抵御不了侵入骨髓的凛冽.两个罩在父母宽大衣服里的小身子,冷得上牙与下牙比赛似地瑟瑟作响,却满心欢喜,为着母亲让我带弟弟先回家的吩咐.父亲住进医院以后,我和弟弟就在母亲的一个朋友家吃住.我不喜欢,甚至是厌恶那个枯瘦如柴,满脸阴郁的女人,特别害怕她冷漠的、闪烁着刀锋般,看谁都像防备小偷一样的眼神.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她死死盯着的目光,令我战战兢兢,睡不踏实吃不饱.母亲的吩咐无疑是一道特赦令.  相似文献   

6.
我父亲是个中国学者,母亲是比利时一个古老家族的后代。我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有些中国人把我看作是“混血儿”。在学校里,同学们往往叫我“黄色的杂种”。我的家庭的的确确是个国际大家庭。据最近的统计,我父亲的中国家族有一百零二人;我丈夫的印度家族有四百多人。我没有统计我母亲的比利时家族,因为在1909年母亲嫁给我的中国父亲后,他们对母亲就不友好。当我在比利时上学时,他们认为我是一只从树林里出来的欧亚杂交的猫鼬。我的美国家里有一个十八岁的外孙女。  相似文献   

7.
正尽管父亲的暴力和仇恨思维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但是查克·埃伯拉希姆却成长为一名和平主义战士。此文选自其撰写的《恐怖主义者之子》(The Terrorist’s Son)一书。1990年11月5日,新泽西州克利夫萨德帕克母亲将正在床上熟睡的我摇醒,"出事了,"她说道。我当年才7岁,是一个胖乎乎的孩子。我已经习惯了在黎明前被叫醒起来做祷告,但向来由父亲来做这件事。母亲是从来不管的。那天的夜晚11点钟,父亲还未回家,近来他总是在泽西城的清真寺待到很晚很晚。可他毕  相似文献   

8.
父爱如山     
我经常与别人提起我的母亲,因为母亲给我的爱很直接,内容是真实而丰富的.但我很少与别人提起我的父亲,因为父亲较少过问我的衣、食、住、行,以至于很久以后我才发现原来父爱并不同于母爱……  相似文献   

9.
再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时,母亲已经康复出院了,只是我的心里依然充满内疚。这些年母亲的关节炎病犯得一次比一次严重,而我为了自己的理想却一年比一年离她更遥远,或许我能回报母爱就只有对她那深切的想念了。  相似文献   

10.
张献军 《世界文化》2006,(12):28-29
“我爱你,鲍勃。”“我也爱你,南希。”这是在凌晨两点钟的时候,隔着我和父母的卧室之间的薄墙,我听到了他们的交谈。他们表示爱意的保证既甜蜜又感人——当然也令人惊讶。我的父母在经历短暂恋爱之后,于1940年9月14日迈入婚姻的殿堂。母亲当时年近30岁,知道到了该建立家庭的时候。当那位英俊、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经过她的办公室时,她想这个人看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他则为她的外貌和蓝色的眼睛着迷。这段浪漫史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几乎随即就爆发了。母亲酷爱旅行,父亲则讨厌这种做法。父亲热衷打高尔夫球,可母亲并不喜欢。父亲是共和党…  相似文献   

11.
朝举 《大理文化》2003,(6):10-12
我要给你说的是我父亲的故事. 我总习惯称父亲为"老父亲".这种称谓,并不是我的做作,在我能力有限的语言表达中,总觉得这样才能体现我那种源于心底的对父亲所经历的生活的厚重和沧桑感的认同.我的父亲与你的父亲和他众多的同代人一样,在近七十年的生活中,虽然经受了些风风雨雨,但无论怎么说都只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人.在我对他认识了解的几十年中,如果撇开他作为我父亲的这个身份,把他当作一个生命的载体来看,有的时候我无法想象他竟然有如此坚韧强盛的生命力,就像石板底下的草一样,只要有一点土一点水它就能生长就能发芽.  相似文献   

12.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13.
正起初,因我父亲那一辈人兄弟姊妹多,分家时分得山地只有"碗大"的那么一块。"手有粮,心不慌"。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粮食匮乏而饱受过饥肠辘辘的她,深知家里人口多而种地又少就无法生活。只有开辟一块像模像样的山地才能养家糊口,才能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14.
德国少女安妮·佛朗克的日记本的第一页上是这样写的:“1942年6月12日,我13岁的生日那一天,父亲送给我这本日记本,当做祝贺我生日的礼物。和蔼可亲的父亲、母亲、姐姐,还有许多朋友围绕着我,多么美好的生日呀!”安妮写下这幸福的一页后,还没过一个月,她一家人为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大搜捕,便离开德国来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住在一所细长的楼房的三楼上。三楼是安妮父亲办公的地方。当德军占领荷兰以后,她一家便避居后楼,用书柜把后楼的楼门堵死。一家人在这秘室里住了两年零一个月。由于有人告密,盖世太保闯了进来。她全家和同居者共8人被捕,送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安妮和姐姐、母亲相继因患病死在集中营里。只有父亲奥托·佛兰克  相似文献   

15.
沉默的父亲     
易冰 《大理文化》2001,(1):46-47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当过七年的兵,是一位老党员. 父亲有着朴实、坚韧、沉默的性格.可是父亲却用一种近似无言的教育影响了我走过的二十多个春秋,而且将影响我的一生. 父亲现在才四十六岁,可却已是满头白发.我知道那是父亲引以为骄傲的荣耀,因为那是他辛劳的见证.而对于我们来说那却是心头的利刀,也是我们不断奋斗进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感触云南驿     
"云南驿"这三个字,在孩提时就常听父母亲提起的,原因是我和父母亲曾经与这个地方有过一些接触--在我出生不久,作为军人的父亲便奉命调到离此不远的驻军部队任职,于是当我才满四个月时便由母亲带着搭乘一辆卡车前往部队探亲,这份缘分对于我确实还不可能留下任何记忆和印象,至于"云南驿"这个地名,也只是在父母的叙谈中多次听说.  相似文献   

17.
母亲     
正都说女儿和母亲是前世的仇人,这句话用在我和母亲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我和母亲的缘分一直不太好,从我记事以来到现在,我们母女俩就一直喋喋不休地争执。三十多年了,我感觉自己已经很疲倦,母亲也在一天天地苍老,可是我和她之间的争执却从没有停止过!母亲四十多岁才生我,我还有两个哥哥,他们都比我大十多岁。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母亲抱怨:生了两个儿子都很乖,唯独女儿太磨人。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爱哭,哭声大得快把天都喊破了,我整日整夜地哭,  相似文献   

18.
以色列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音乐和舞蹈领域都是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以色列出现了一批世界著名的舞蹈家,其中对以色列现代舞蹈影响最大、最具民族特色的是萨拉·莱维—塔奈。萨拉·莱维—塔奈于1911年出生在以色列雅法市。父母是南也门犹太移民。母亲是位职业送葬者,父亲是铁匠。在萨拉七岁时,母亲去世了。由于父亲收入低微,小萨拉不久便离开了家,自谋出路了。后来她被送进了孤儿院。由于受母亲的影响和其天性所致,萨拉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在孤儿院里,她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才。她常常教小朋友唱歌跳舞,成了儿童们的中心人物。她…  相似文献   

19.
我10岁的时候,哥哥尼克12岁。那年的母亲节对我俩来说是令人兴奋的一天,因为我们准备在那一天送给母亲一份礼物。那是我们第一次为母亲买礼物,当时我们非常穷,像送礼物这样的事是不常见的。幸运的是我和尼克靠打工挣到了一些额外收入。我们告诉父亲时,他骄傲地拍着我俩的头,说:“这主意真不错,你们的妈妈会非常高兴的。”从父亲说话的语气中,我俩都猜出了他在想什么:母亲整日操劳,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清洗全家的衣物,但她对所做的一切,没有一句怨言。她平时很少笑,但她笑起来却是那样的开心,我们都会被她的笑声所感染…  相似文献   

20.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于1864年5月11日出生在英国。她的父亲乔治·蒲尔是个学者,数学教授。母亲撰写社会问题方面的文章,教数学,帮助丈夫著书。艾捷尔·丽莲自幼生活穷困。父亲去世时,她才半岁。此外,家里还有四个小女孩,靠母亲教数学养活大家庭,艰难度日。未来的女作家早年就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她研究哲学、文学、语言,尤其酷爱音乐。 1885年,她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艾捷尔·丽莲在少女时期就认识了俄国革命家,著名作家谢·米·克拉弗钦斯基(笔名斯捷普尼亚克)。这个人对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884年,克拉弗钦斯基流亡英国。艾捷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