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先秦1 填空题1)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的两位大师是春秋晚期的和战国中期的,他们的许多言论被后人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4 )孟子提出了“”说和“”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所以忘蹄;言者所以,而忘言。”6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我认为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语文课的“工具性”认识不足,强调不够,抓得不力.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科学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应该让学生牢牢掌握它,运用它.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不少同志仍然习惯于把主要精力用之于所谓课文分析上,有的也讲生字、生词,但只不过是为了给分析课文“扫清障碍”.教师是这样教,结果学生也是“得鱼忘筌”.《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用这样的联合比喻来比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很有相似的地方.学生学了一篇课文,只记得大致的思想内容,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被丢掉了,这岂不是“得鱼忘筌”?鱼是由于“筌”而得到的,丢掉了捕鱼的工具——筌,怎么会得到鱼呢?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由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表达出来的,丢掉了这种“工具”,怎么会真正理解掌握思想内容呢?  相似文献   

3.
<正>角度一无言之美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庄子讲究“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这其实都跟费先生所说的“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有着殊途同归的意思。语言往往是有局限的,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层次意蕴异常丰富的。我们常常会感觉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一种空洞感和乏力感。甚至越是华丽的言辞,越是会把本来的意思扭曲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4.
李发全 《甘肃教育》2011,(20):68-68
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工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肓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6.
所谓"多文本阅读"就是把一组有着某种联系的文章根据一定原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阅读模式。多文本阅读教学,即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多个相关文本,通过发现比较、求同析异、归纳概括等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建立"群"与"类"的观念,在阅读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实际上,多文本阅读属于比较阅读。那么,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策略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解析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8.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悟"很重要。古人十分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悟"。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说诗者"要"以意逆志",庄子则说"得意而忘言""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其中的"意",就是"悟",也即"用心体会"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得意”“得言”“得法”。课外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得意而忘言”,课内的阅读教学却应“得意”又“得言”,既要读懂课文,明了文章的“心意”,又要学得、习得表达的方法,了悟表达这一“心意”所用的策略,并尝试模仿运用。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来看,“得意”容易“得言”难,而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读书应重在会意,不能为语句所局限,“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魏晋人读书,大率以己之意会书中之意,对字不甚注重,而力求身心的参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是指读书不可执着于字句的讲解,这同现代人次“不求甚解”为肤浅草率之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王弼解《易》非常注重义理,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观点,丰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苏轼解《易》亦把重点放在"推阐理势"、阐述义理方面,通过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融合象数而阐明义理。苏轼与王弼解《易》显然都注重义理,观点虽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还有相异之点:王弼以老解《易》,而苏轼以郭象之庄解《易》。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庄子和惠施在桥上看鱼,庄子说:“鱼真是快乐啊!”惠施听后质疑他:“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庄子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呢?”惠施于是说:“是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快乐;而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应该知道鱼是不是快乐。”这一番辩论看似绕口令,但却名传千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讲究“超脱”,认为人的心灵能够与宇宙万物相通。所以庄子认为与鱼之间的沟通是靠直觉,不需要任何概念或语言。就好像我们心情好时,看到世间万物皆有情;相反,情绪低落时,则会觉得草木同悲。而惠施则重逻辑,…  相似文献   

13.
高中"新课标"带来的语文教学范式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中语课程标准》取代《高中语教学大纲》,必将引发语教学范式的革命。这种革命体现在五个方面:语言教学:由“得形忘意”到“得形得意”;阅读教学:由“单一理解”到“多元理解”;写作教学:由“为造情”到“为情造”:学科教学:由“学科封闭”到“学科开放”;学科课程:由“单一课程”到“多元课程”。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 寓言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以人文教化为价值去向,以从文本中获得人文内涵为核心目标。本则设计旨在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注意从语言文字入手,强化基础训练,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两者同生同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路远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2):74-77,83
王弼在提出自己治“易”思路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忘”的思维方式,王弼对它的阐释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立言明象,立象尽意”、“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忘”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阅读教学倾向性的问题是“得意而忘言”,即一味注重内容理解,而忽视了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崔峦老师在给《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一书作序时指出:“从本质上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应是语形教学、语法教学,也不应是语义教学,而应是语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指向语言的应用,应围绕语用这个核心来建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18.
成语“得意忘形”原用来形容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阮籍等人“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忽然失去常态;而陶渊明则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然忘食”作出解释;宋人潘大临刚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使得此诗留传下来的只有这么一句,落下了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19.
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俩一些大葫芦的种子,对他俩说:“你们把这些种子拿去种在地里,会结出很大的葫芦。比比你俩究竟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候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顾自做别的事去了。  相似文献   

20.
"得意忘言"是中国哲学"言意之辨"的命题之一。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久以来,得意忘言论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同,并运用于艺术领域,这样却容易忽视文学与玄学的重要差别。梳理得意忘言论的提出与发展,并从言、象、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出发,说明得意不可忘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