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2.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3)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说过:“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意思就是,打了败仗不以逃走为耻,是为了从长计议,保全实力。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说道:“‘败者不羞走’,可兼二意:卷土重来.则‘不羞走’,有远计也;望风苟且,则‘走’而‘不羞’,是厚颜也。”他提出的另一种解释“厚颜”,是很有点  相似文献   

4.
羞、耻、辱、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  相似文献   

5.
"老师,同桌小东总是喊我‘家伙’,听起来就不舒服。""为什么?""这个词语不是常形容家具和畜生的吗?所以我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其实,你并没有完全了解它的用法。‘家伙’是口语中一个常用词语,用法有三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一课,对最后一支曲(《收尾》)中“一鞭残照里”一句的读解,《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几乎将其忽略,只在附录的祝肇年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读解的话:“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  相似文献   

7.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 逯钦立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一文中说:“又诗中或言‘秋菊有佳色’,或言‘凝霜殄异类’,或言‘弊庐交悲风’,或言‘被褐守长夜’,证其为由秋及冬之作。又诗言‘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不惑,代指四十岁。向不惑,乃三十九岁。又证此组诗乃陶三十九岁之作。作于三十九岁,与诗中所谓“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正相吻合。向立年,  相似文献   

9.
读完《学生伤害老师怎么办》(载于《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5期,以下简称《办》)一文,笔者百感交集,现以几点拙见与《办》文作者商榷。一、教师被伤害的原因和归责《办》文认为“冲突之所以发生,肯定与教师对‘导火索’的处理不够恰当脱不了干系;辱师者发展到如此地步,非一日之功,必定与你较长期的教育失误有关。”在文末,作者还进一步强调,“一切师生冲突可以说都是对学生爱得不到位或教育不当酿成的苦果。所谓‘受辱’,不论是事件的引发,还是事发以后,说到底都是老师自己辱了自己。”对此观点笔者很难苟同。笔者认为,师生矛盾的实质是教师所…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须臾’是多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写道:‘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斤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课本注‘须臾’为‘一会儿’。《鸿门宴》中也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之句。这‘须臾’,《容斋随笔》中有明确概念。不过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二小时廿四分钟,一说为四十八分钟。第一种说法来源于《新婆沙论》和《毗昙论》。《新婆沙论》云:‘六十怛刹那,成一腊缚,二十腊缚,成一牟呼麦多,三十牟呼麦多,成一昼夜。‘据此可知,  相似文献   

11.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13.
<正> 杜甫一生有无“干谒”?若有,当该怎样认识?这关系到诗人的思想和人格评价,值得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以肖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他在注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独耻事干谒”一句时说:“是说从事钻营为可耻。用一‘独’字便见得从事干谒之流,天下皆是。”又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  相似文献   

14.
几个月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为无为》的“超短文”。写这一篇时,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问题。现在我想何不就把这篇超短文拿出来与读者见面,并对这篇超短文的思想略作一些发挥呢?这篇超短文不长,我把全文引在这里:“《老子》有一个‘为无为’的提法。对《老子》有一个误解,把他说的‘无为’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老子》主张‘消极无为’。其实整本《老子》的精神是积极的。它宣传积极地‘无为’。而积极地宣传‘无为’,本身就是‘为’之一种。‘为无为’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积极地不干预’,或‘积极的无为’。实行‘市场经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一课,对最后一支曲(《收尾》)中"一鞭残照里"一句的读解,《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几乎将其忽略,只在附录的祝肇年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读解的话:"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这样的读解,同《教师用书》对前一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附录中的《文言实词及其活用》,是一篇辅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的知识短文,内容精要、好懂,很有实用价值;但其中有几处疏漏,常常引起学生的质疑。一、"官""理"是不是名词在"什么是文言实词"一章里,举了《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个例子:"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短文接着说:"其中,‘树’‘官’‘理’‘业’是名词,‘知’‘种’是动词……"  相似文献   

17.
卢照邻风流公案及其生卒年考辨滕福海一卢照邻风流公案考辨张《朝野金载》卷六载:“世称‘王、杨、卢、骆’,照邻闻之日:‘喜居王后,耻在骆前。’”这或许说明,卢对骆还是挺谦让的。然而骆对卢有时却不那么客气,其蜀中所作《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一诗,就代郭氏谴责...  相似文献   

18.
《报任安书(节选)》中有这样一句话“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对于其中的“推贤进士”人教版旧教材和苏教版教材都默认了它的本意,但与人教版旧教材相配套的《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却认为”“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一文中有‘不顾而唾’一句,课本注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这是表现了先轸极度气忿,不顾君臣之礼。’《教学参考书》译为:‘不顾襄公在面前就吐了口唾沫。’这两种说法都把‘不顾’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不顾’,以致影响了文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