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业批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有人将作业批改称为“无声的教学”。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仍袭用陈旧的传统批改方法,即在题中打“√”或“×”的方式。但对于数学这类作业量大的学科来说,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的借题都一一订正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如果用传统的批改方法来批改这类作业,作业批改下来的结果就让部分学生仅仅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道题的“对”与“错”,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批改下来的错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这种传统的打“√”或打“×”的作业批改方法,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作业批改发下来以后,只是看看分数,数数“√”和“×”的多少,就把作业本装进书包了事,使这种作业批改方法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作批语,起到了评价、启示、指导等作用。数学教师批改学生数学作业时,也不妨在恰当之处给学生作业来个批语。 闲谈中,往往听到有些老师说××学生数学作业这个地方不懂,××学生数学作业那个地方欠缺……对于这样没有共性的学生错误,集体订正显然是不行的,在批改作业时,对于这样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错误,解决的妥善办法是,恰当地作一些批语,起到因材施教、个别辅导的作用。我在这方面作了些努力,效果令人满意,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巧批作业     
在批改数学作业时,对学生做错的题目,以往我常用的是简单的方法,打“×”并写上“订正”二字。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越采越感到这种方法的弊端:打“×”,学生看了不高兴,特别是后进生的“×”多了,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进步的信心,有的甚至引起反感,破船当着烂船划,哪里还会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在订正的,有的学生还会把别的同学的作业本享来照抄一遍,敷衍了事走过场,不能真正达到作业练习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我感到有必要改一改这“习以为常”的做法,要后发学生自己改正错题的答案。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对于难度小的错题,…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任务繁重。因而作业的批改往往就变成了打“√”和打“×”的机械劳动,批改只看结果,一目十行。学生不能从教师作业批改中得到应有的启迪和帮助,单调的批改符号使作业变成了任务。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无休止的订正,干脆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在批改数学作业时,对的都打“√”,错的均打“×”。此法弊端有二:一是学生不知错因,订正时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如有一学生因抄错题目而做错,他以为是粗心而错,只顾订正,不查错因,连续订正八次都没有改好,最后经教师点拨方知错因);二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最近我采用五种记号法,学生普  相似文献   

6.
不同教师对学生作业批改的符号运用不尽相同,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的教师在学生作业本上打“×”,而有的打“\”。乍一看,似乎打“×”比较规范、传统。细思量,我认为打“\”更近人意。我观察了两个班级学生对这两种批改符号的不同反应。甲班学生的作业错后,教师使用“\”,乙班学生的作业错后,教师使用了“×”。结果,我发现甲班的学生看到错题后,会立  相似文献   

7.
在贵刊2002年第6期刊发的《作业批改中的“、”和“×”》一文中,尹老师提出将作业批改中的“×”改成“、”,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纠错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对此观点我颇有同感,在此我还想提出在数学作业批改中除了可以将“×”改成“、”外,是否可以灵活地运用“×”、“”,是否可以引进语文教师作文批改  相似文献   

8.
作业的批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批改作业中见对打“√”,见错打“×”,再根据对错比例评分,这对教学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教师要认真从学生独立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在订正错误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探索教学规律,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在作业的批改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批改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最近对数学作业的批改,作了一点改进。即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不是简单地画上一个“×”,而改用“?”,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一看到作业中的“×”,往往会产生暂时的思维抑制,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兴奋。学生改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相对降低,这就相当于在学生改措的“道路”上亮了一下“黄灯”。如果将“×”变为“?”,学生的大脑思维中就会产生若干个“为什么”。这…  相似文献   

10.
在作业批改中,对学生做错的题目,以往我常用两种方法批改:一种是打“×”。一种是精批细改。后来我感到这两种方法都有弊病;打“×”,学生看了不高兴,特别是差生“××”多了,容易丧失进步的信心,有的甚至引起反感,烂船当着烂船划,哪里还会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精批细改,对学生来说,教师无异于给他们“代劳”,近乎重做一遍,往往造成他们只看不想,使他们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筋。究竟错在哪里,还是不知道。对教师来说,花了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必然没有足够的精力钻研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有声的,而课后的作业批改却是无声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作业上的批改,尤其是数学作业.一般情况下,批改数学作业使用的传统符号是“√”或“×”,这两种符号只是对学生做题结果的正确与否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老师都习惯于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用“×”来表示学生所做的题目有错。查阅有关资料 ,“×”号是“此路不通”之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 ,通常如下几种原因 :确实不会做 ;粗心大意造成 ;不解题意所致 ;还有的是老师不负责任信手打错的。老师批改作业完毕 ,学生拿到作业本 ,看到“ ”号感觉还不错 ,看到“×”号就直撅嘴。极少数差生作业中布满了“×” ,处处是“此路不通”的标记 ,学生可能确实会感到无路可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我觉得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可改“×”为“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一、可以有效地防…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老师习惯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用“×”来表示学生做的题目有错。“×”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查阅有关资料,据称“×”号是“此路不通”之意。学生作业中出现“×”,通常不外乎如下几种原因:或确实不会做;或粗心大意造成的;或不解题意所致;还有的就是老师不负责任信手打错的。老师批改作业完毕,学生拿到作业本时,看到“”号感觉还不错,看到“×”号就直撅嘴;极少数学困生作业中布满了“×”号,处处是“此路不通”的标记,其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可改“×”…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业反映了教学双边活动的成效和学生个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批阅数学作业,则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掌握反馈信息的手段。传统数学作业的批改只注重用“”、“×”评判习题的结果而忽视对解题全过程的评判点拨,削弱了作业的反馈功能,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作业批改法包括所谓“略批”和“详批”。“略批”是指在学生的解答上划“√”(正确的)或“×”(错误的);“详批”是指在“略批”的基础之上,再用一定的标记把错误处标出来,以便于学生订正。无论是“略批”还是“详批”,归根到底,没有对错误的原因作出分析和评价,学生见到批改后的作业,往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学作业批改形式都是对学生的作业做出权威性的判断,用红笔打上“√”或“×”。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老师和学生容易形成对立,老师几乎成了判断正确与否的机器,老师的绝对威望让学生感到惧怕,尤其是那些经常迟交、订正作业的同学。而在批改中加以朋友式的评价,或鼓励学生对老师做  相似文献   

17.
在批改学生的教学作业时,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普遍的处理方式是在错题上打个“×”号,让学生自行订正,或者是对部分学生进行面批。我在批改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打破常规的订正方式,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先不急于批改而是先浏览一下每个学生的整篇作业,只要发现作业中有错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传统的批改符号是:正确的用“√”,错误的用“×”。这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含义是模糊的,没有明确地指出错误所在,致使学生在补标改错中思维的难度增大,不能有效地达  相似文献   

19.
数学作业的批改是数学教师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教师批改数学作业的目的,一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特别是自我评阶能力;二是通过作业这个“窗口”获得信息,及时反馈,调整教学。由此,我认为,批改数学作业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实施,广大中小学作业的布置方式正在悄然改变,如依据不同年龄特征和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等。可是,不少学校作业的批改方式却仍然是传统的批改方式。所谓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是指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曾经实施的、教师对学生完成其所布置的书面作业采取个人包办并在课下进行批改的方式。在这种批改方式中,教师只看作业结果,给结果正确者打“”,错误者打“×”。于是,学生也只注重作业结果,思想上遂养成“作业完成即可,交了即行”的习惯,丧失了对作业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许多学生对于红色的“”与“×”只知其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