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1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了《故乡》,其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故乡》发表不久即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茅盾在1921年8月的《小说月报》撰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中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论评很长时间规定着《故乡》的阅读和阐释。直至新时期对《故乡》的重新阐释才随之增多。本文从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角度上,对《故乡》这一文本进行新的解读,认为《故乡》不仅仅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更是一首无奈的哀歌,表达作家对个体社会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3.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4.
《故乡》自1921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阐释。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是悲哀那人与人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对于现在失望,但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绝望”。应该说,茅盾对《故乡》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的评论,很长时间范围内规定了对《故乡》的阅读和阐释。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尽管鲁迅的主题思想是如何的丰富,我们可以尽情地多角度去理解,但是,无论是“哀人生之隔膜”也好,是“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也罢,都脱离不了其社会现实,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的思考。通过《故乡》中人物的社会化,揭示人与社会这一微妙的关系,彰显作品主旨,强化作品对封建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鲁迅笔下的《故乡》中的闰土、杨二嫂等是一群具有鲜活生命的群体,到中年却都沦为了麻木、愚钝的“石像木偶”。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带给人命运的界分尺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原因何在呢?是因为他们都被社会化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压制下,已经将他们塑造和培养成适应社会的“合格公民”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从而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5.
谈《故乡》的人物造型美浙江陈炎火鲁迅的小说《故乡》在人物造型方面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故乡》中着墨最多,倾注作者无限深情的人物当推闰土。作者先是彩笔描绘"一幅神异的图画":仲夏的月夜,天空深蓝,圆月金黄,瓜田碧绿;英俊少年,颈戴银圈,手捏钢叉,奋力刺...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故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既有又相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基于中日两国《故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做比较,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故乡》教学,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故乡》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强化昏暗:一种“削平价值”的小说智慧──评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李万武一刘震云写《故乡相处流传》(载《钟山》1993年2期,下称《流传》),显然把一些评论家对“新写实”的“理论规范”.钱肢解了:他不再接受“写实”的约束而转向玩怪诞,却强化了对“丑恶...  相似文献   

8.
潘玉艳 《中学文科》2009,(16):70-71
在《故乡》教学中我确定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为基础,把小说的艺术特色放在首位,以《故乡》为载体,针对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全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也许因为自己已人到中年;也许因为自己从小经历了家破人亡,离家出走,带着一点点小小的梦一次次地漂泊,那一点点小小的梦又一次次地破灭;也许因为自己中年之后,受时风影响,回过几次自己插队时的村子,看到一些面孔已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所以,自己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感到格外亲切。我觉得,许多略有人生沧桑的感觉的读者都会与我有同感,而许多初涉人世的读者则会从这样的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加深对《故乡》的理解。我们知道《故乡》是一篇小说,而小说难免有虚构。但我在读《故乡》时,还是时时把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故乡》带有厚重的时代性与深刻的批判性,能够启蒙学生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有所帮助。本文从学生对《故乡》一文的思想接收、学科融合与阅读延伸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分析,提出相关的进阶性阅读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故乡》是鲁迅对理想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依恋及家园失落所带来的痛苦和奋挣,是漂泊的精神之歌。在《故乡》中,鲁迅的心路历程被分为三个阶段, 即理想的憧憬期、现实的绝望期和梦醒后的奋挣期。  相似文献   

12.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故乡》。 说到故乡这个词,大家会引起些什么联想和想象呢? 生1:我会想到鲁迅的《故乡》,鲁迅在《故乡》里缅怀了记忆中的故乡,讽刺了当时在封建礼教下备受摧残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唱歌《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演唱《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通过音乐元素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3.能够简单分析这首歌的特点和风格,了解这首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4.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使学生参与到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选自电影《大海在召唤》,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传唱度非常高,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电影中主人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于故乡农民是颇有情分的,如小说《故乡》里写“闰土”时可见。“闰土”虽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材,不少来自一个真实的“闰土”。  相似文献   

15.
琦君的《春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追思之情。文章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集民风美、人情美、细节美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故乡》的学习重点之一,是肖像描写。通过研究课,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融汇了人物肖像描写的多种笔法,立体地多侧面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记得哪位哲人说过,美从爱中来.即是说,没有爱,没有诚挚的爱,也就无所谓美.比如故乡的山水,祖国的江河,只有对那些爱自己的家因故国的人们,或者那些时刻恋着自己放国家园的游子,才能把家乡和故国的山山水水记在心中,并想着它的美丽.这当然是因为他们有刻骨铭心的爱.记得当年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的文章中,就不时表露着对故乡的眷恋情怀,那是何等地使人感动.在《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一》中,她就表示,尽管面对异域他乡的美丽的湖光山色,但仍然挂记着故乡北京,“故乡没有明媚的湖光;故乡没有汪洋的大海;故乡没有葱绿的树…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9.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法一例韩爱琴《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全篇350字左右,篇幅短小,但作者笔调清新活泼,条理清楚。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是学生阅读写作的佳篇。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领会,掌握此文写作的基本步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一...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诗,一首在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肺腑里形成的诗;《故乡》是画,二十世纪初中国江南水乡的长卷里的一组画;《故乡》又深含着哲理,诗化了的哲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为一,使《故乡》在鲁迅小说里别具风采。小说从“我”“渐近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写到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表现出幽美的画意,蕴藉着深刻的哲理。鉴赏家们自来习用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评语,对它都是切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