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双减”政策聚焦学校主阵地,旨在通过高质量课堂的建构,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积极向好的教育生态背后,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逻辑转换,即教师教学观念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教学内容从“惰性知识”转向“价值性知识”、教学过程从“以教促学”转向“以学定教”、教学评价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与此同时,学校办学中好的经验也不断传承,表现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立场矢志不渝,践行教材“教学性”的逻辑永不停止,走强调“学业质量”的道路坚定不移。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落实,需明确基础教育定位,奠定“双减”赋能前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把握“双减”重点理念;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双减”推进关键;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保障“双减”切实着陆。  相似文献   

2.
“双减”政策蕴含着减负降压和提质增效的双重目的。“双减”政策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教师的主体责任,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增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为教师赋权增能。建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模型,对明晰新时代教师的权能结构和实践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模型包含赋权和增能两个维度,赋权路径重在赋予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发展权、参与决策权和教育惩戒权,增能要点重在提升教师的作业治理、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和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双减”政策执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尤其基于学生的角度看双减政策是否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对义务教育阶段72610名学生和6446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余安排、学习压力、效果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而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优化管理,从制度保障上形成聚力;赋能教师,从专业支持上形成助力;引导家长,从家校共育上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4.
“双减”落地的关键人群是教师,关键步骤在于激发教师活力。“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面临时间分配、教育质量、专业发展等多重焦虑和困惑,专业发展活力下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永定分校基于本校教师实际,通过重温教育理想、拓宽发展路径、优化评价体系等方式帮助教师破解困局,有效激发教师活力。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的落实需要家校合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双减”的紧迫性,坚信“双减”内外兼治能够推动“减负”目标的实现。学校要正视家长的困惑,明确指出效用假象,并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双减”政策。学校要积极提供优质的课后服务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服务家长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影响“双减”政策实施效果.基于扎根理论,对101位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访谈,基于NVivo开展质性研究,梳理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困惑的主要表现:课堂优化标准上,“提质增效”与“教学时间不足”冲突;课堂教学主体上,“学生差异突出”与“教师‘分类教学’困难”矛盾;课堂教学过程上,“知识为本”与“过程体验”两难;课堂教学评价上,“全面评价导向”面临“评价体系不健全”的挑战.以上困惑可以归因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的错位,进而提出了生成小学“理想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益相关者基于对自我利益的关切形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态势,明确所涉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布与利益诉求并对其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将助推“双减”政策行稳致远。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建构“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规范性前提、描述性基础、矛盾性分析、工具性策略的四分结构框架。“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规范性前提需要考虑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引入“双减”政策的合法性及合理性问题。“双减”政策的描述性基础一方面需要从学生、教师、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视角全景式刻画“双减”政策利益相关者主体图谱,另一方面需要对利益相关者根据利益与权力的异质性分布进行分类。“双减”政策利益相关者矛盾性分析涉及共体性矛盾、竞合性矛盾、竞争性矛盾、合作性矛盾四类矛盾。“双减”政策有效执行的工具性策略即纾解策略,是从动态保持、使得满意、最小努力、取得关注四个方面构建利益相关者协调共进路径。  相似文献   

8.
方燕和 《考试周刊》2023,(26):32-36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初中语文课堂正在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建构高效课堂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则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师要立足“双减”政策的落实,探索情境教学法的科学应用。文章阐述了“双减”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并从赏情境、画情境、议情境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分析,认为“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较为突显: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约1/4的小学教师、1/2的初中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双减”政策落地加重了教师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负担,教师每天用于备课的时间最长,在管理班级、辅导学生方面的工作负担较重,非教学教研工作时间超过教师总工作时间的50%;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时间以及对工作强度不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参照群体。推进教师减负面临来自“双减”的挑战,同时在法律制度、社会共识、基层治理、资源配置和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深层问题。为推进教师减负与提质增效,文章建议:在政府层面,强化制度建设,厘清职责边界;科学监测负担,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教师素质,推进技术赋能;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在学校层面,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建立教师关怀机制,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统筹作业设计管理,盘活校内教师资源,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在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上取得了显著效果。特别是对小学而言,“双减”政策的落实让教育回归正轨,通过“减负”促进了学校对相关教学制度、教学现状、教学模式等进行优化与调整。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基于“双减”政策落实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必要性,从调整教学教研制度、把控好“三个规范关”、强化高效课堂打造等方面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双减”政策在治理学业负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村教师负担和专业责任泛化。治理教师专业责任泛化是教师减负的前提和关键。“双减”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责任的泛化具有指称不明、时空泛化、属性模糊、条件的失衡等现实表征,这源于教师“圣人人格”的社会期待、家庭监护责任的转嫁及社会教育责任的增压。促进农村教师专业责任的应然回归需要在主体、内容、时空和权责等四个维度上坚守应然边界;从建立教育责任三方共担体、健全责任分担机制,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增强政策具体和可操作性,为农村教师赋权增能、唤醒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三方面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欲减反增”“教育焦虑”等执行性问题,因此,厘清政策执行的逻辑以及制度的价值成为现实需要。以社会学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构建政策分析框架,从制度同构的形成与集体理性的选择两个层面阐释“双减”政策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是一种正确的认知。在制度同构层面,通过历史背景、制度趋同与现实路径等三个维度厘清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在集体理性层面,通过管制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等三个维度分析“双减”政策最终的价值旨归是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在关键时间节点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双减”政策已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双减”政策的执行力度之大、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显著增强。针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三点建议:一要着力减轻教师过重负担;二要大力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三要加大“隐形变异”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双减”政策实施是区域教师研修机构和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进“双减”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条可行路径。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动“双减”政策实施指的是区域教师研修机构与中小学校在教研组层面进行协作,共同推动国家“双减”政策的研究与实施。依托教研组区校协同推动“双减”政策实施可有三种模式:区域研修部门主导、区校协同推动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学校主导、区域研修支持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教研组主导、区校协同支持教研组“双减”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凸显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这不仅是机会也是考验,必须及时纠正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把握机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了解“共生型”校园生态的概念,从校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需要着手,可探寻“共生型”校园生态建设的建设路径,即建构绿色制度生态,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建构创新型课程生态,支撑学校内涵式发展;建构开放型人文生态,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建构可持续再生生态,延伸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表明,“共生型”校园生态是“双减”政策下学校发展的升级与重塑,在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内涵式建设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减”是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之举。本研究借助柯克·爱默生的公共政策实施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构建“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来探究其有效实施的逻辑、困境与路径。政策实施需学校、家庭与校外培训机构协作动态的驱动力,政府与学校协同治理制度的成长力,政府与社会系统情境的生命力。从政策实施看,虽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协作动态输出的执行动力偏弱、协同制度供给的持续能量偏少、系统情境构建的实效稳态较差的问题。为此,推动“双减”政策有效实施需激发协作动态活力以提升多元协同动力,健全协同制度以驱动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再造系统情境以重塑基础教育发展生态,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以深圳市龙华区四、八年级学生,以及对应的学生家长和全体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课后服务、教师工作负担、家长焦虑情绪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双减”政策实施前龙华区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主观学习压力降低了,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占比下降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实施教师弹性工作制度、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治理理念为当前我国“双减”推进中治理理念、主体、制度等方面的局部“碎片化”困境提供了新的重要的分析视角。为突破当前“双减”局部“碎片化”困境,应将整体性治理理念作为核心,注重治理理念共同体培育、治理主体协同性强化、治理制度系统化健全。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被赋予减负厚望。通过对三个省会城市“双减”政策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阶段整体减负成效较好,初中学段减负效果不甚理想,且减负成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政策执行过程理论认为政策文本(制度安排)、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四个关键要素影响执行成效。根据政策执行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制度安排的有限性、区域教育生态环境的竞争性、政府较弱的公共服务偏好、教师认可度低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双减”政策减负成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减负成效,宏观上须破解教育系统中的结构性障碍,建设服务型政府;中观上须改革现有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和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缓解教育竞争压力;微观上赋权教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增强政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双减”政策的出台,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现阶段,还需教师结合“双减”政策内容探析高效的教学路径。本文主要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着手,基于教学观念落后、作业设计创新不足、与家长间沟通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分析了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明晰小学数学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创新作业设计等教学方向,旨在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