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香港一贯的“重英轻中”语言政策及其危害 香港主要是华人社会.但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奉行重英文、轻中文的语言政策,这是香港殖民教育的一项政策,是为了达到殖民目的。“香港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实行歧视华人的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在华文教育中重英文轻中文的现象,从英国人占领香港一直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川港英政府一开始便为中、英双语设置了不平等的发展际遇,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中学分为四类:英文文法中学(简称英文中学)、中文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全部为五年制。香港的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都是普通中学。香港中学的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不在政府职责范围,但中学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则由政府教育署负责编订。目前,香港各类中学统一设置的有关中文科目共有四门:中文语文科、中国文学科、中国历史科和普通话科。其中中国语文科和中国历史科为必修科,余二科为选修。四门中文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中学分为四类:英文文法中学(简称英文中学),中文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全部为五年制。中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为初中,四年级到五年级为高中。据《香港一九八九年》年报报道,1988年,英文中学有343所,学生365 330人;  相似文献   

4.
正香港特别行政区推行"两文三语"政策,即以中文、英文为书面语,以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为口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香港法定语文条例》,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语文。因此,香港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两门语文学科,即"中国语文"与"英国语文",相当于内地中小学的语文与英语。根据200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分别于2004年、2005年和  相似文献   

5.
香港《文汇报》载文指出,如今中国文化在全球遍地开花,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然而反观香港,许多学生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中文反倒很差,不少人甚至下笔困难,文不成章,字不成样,中文在自己的故乡面临着困窘和尴尬。  相似文献   

6.
据香港《新晚报》报道:香港教育暑最近向全港中学生家长分发了一本名为《教育署向各家长提供有关中学采用中文为教学语言简介》的小册子,介绍了推广中文教学的有关措施。小册子说,教署鼓励学校在其注册校名内删除采用何种教学语言的字眼,使中学的校名中不再有“中文”“英文”之分;从一九八六年起,香港中学会考证明上将取消注明会考答卷中所用的语言,而正在考  相似文献   

7.
一、90年代课程改革对香港战后课程改革而言,近年引进香港史的确是历史教育的新项目。就教学语言(分中文中学、英文中学)及不同学习程度(初中、中学会考、大学入学试)的需要,战后香港的中史科及历史科课程先后出现多次修订及转变。主要的改动包括:如何处理中史课...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9.
1983年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下属的教科委员会编写了现行的香港中学地理教材.它是中学1—3学年段共同课的组成部分.香港初中的共同课主要由中文、英文、数学、科学、社会教育、中国历  相似文献   

10.
在回归之前,“重英轻中”是香港语文教育的基本格局。回归后中文教育逐渐发展成主流,但英文等持续使用,形成了中文为主,两文三语并用的格局,适应了中港交融,“一国两制”,中国和平崛起,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都与它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氛围等密切相关,香港也不例外。在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上,其特色显得十分突出。 香港小学的课程旨在按有关年龄组儿童的需要和香港的环境提供一套内容广泛而又均衡的通识教育。所有小学均实行一套核心课程,内容包括中文、英文、数学、社会、科学、健康教育、音乐、体育及美劳课九  相似文献   

12.
香港是一个有百年殖民史的城市,百多年来,教学一直片面强调英文,忽略中文,再加上为了使用方便和市场需要,香港不少应用文包括传媒报刊的行文,都习惯用口语化的广东话,由此派生出一种不合乎汉语修辞学的非广东人看不懂的文字,这一切,都大大干扰了香港学生的作文水准。然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们仍能读到如此四篇文理清晰、行文流畅的佳作,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3.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近日发表了2004年全港性系统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大约有75%~85%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达到了中文、英文及数学的基本能力要求。今年进行的全港性系统评估,首先进行了小学三年级中文、英文与数学3门学科的基本能力测试,测试能力均由有关专家评定,系统评估的目的在于让公众了解全港学生的整体表现,并为社会及学界提供基础数据。香港教育统筹局副秘书长王启思对评估的结果表示高兴,认为评估结果可以说明香港学生这三科有稳固的基础,并有能力应付下一阶段的学习。他提出,教统局将仔细研究评估结果,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1998年3月22日商报讯]香港教育署署长余黎青萍昨日在一个公开场合重申,政府坚决推行母语教学,但亦重视英文,目标是要学生能掌握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应具备的语文条件"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和普通话、粤语、英语。余黎青萍希望社会人士公平看待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她驳斥中文中学为“次等”之说,强调节器母语教学的优胜已属公认,并吁请家长明白不能单用教学言来衡量学校的质素。余黎青萍在出度“全港中小学中文作文比赛”颁将典礼时指出,在以母语授课和英语授课的学校当中,都有不少优质学校。政府对母语教学成效的信念,和推动母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香港初中——三学年段的共同课主要由中文、英文、数学、科学、社会教育、历史、地理、经济、公众事务、宗教及伦理、教育、实用教育等科目组成。其中,社会教育科是香港核心课程的组合科目之一。经过几年的试教,其课程纲要于1979年正式颁布。一、学科的宗旨与目标一九八九年六月在香港社会教育科修订课程(中二至中三)纲要中将其宗旨规定为: (一)协助学生通过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及意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中文水准,中文思维习惯己经形成。受此限制,英语学习过程往往是英文─—中文─—概念─—中文─—英文的过程。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方法,是以中文翻译过渡的,那么,这种学习方法有哪些弊病呢?其一,一种语言的正常学习过程为语言─—概念─—语言,正如我们汉语学习过程为中文─—概念─—中文一样。英语的正确接受过程,也应是英文─—概念─—英文。而英文─—中文─—概念─—中文─—英文的过程多了两个“中文”过渡环节,这两个环节延长了语言─—概念在大脑中的转换周期,自然也就影响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香港社会流通的中文书面语归类为:标准中文、粤式中文、港式中文、中英混合文等四类,文中比较了上述各类书面语的不同,特别分析了在香港广泛流通的港式中文的特点,包括受粤语影响的港式中文,受英语影响的港式中文,受文言影响的港式中文以及多种形式混合的港式中文。笔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港式中文产生的背景,并介绍了香港学界对港式中文的截然不同的评论。文章指出港式中文是香港中文书面语的一种客观存在,也反映出香港社区中语言文化多元化的现象,但仍希望改善港式中文,提高香港的中文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有人最近发明了一种记单词的方法:根据英文词汇的读音,想出一个读音近似的谐音中文短语,将中文短语与英文词义构成联想。  相似文献   

19.
香港无论是中文中学或是英文中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香港的中学是五年制)都要开设中国语文课。香港的中国语文课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口语训练。在他们的《中国语文科暂定课程纲要》关于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训练学生运用语体文表达思想感情,使在日常生活上应用的讲述和写作上能有条理,不犯语法上的错误。”由此可见,《纲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讲述的能力,也就是口头表达能力,甚至把它列在写作之前。  相似文献   

20.
<正>·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的又被翻译为中文的一本书。著者林语堂1895生于福建龙溪,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国际笔会副会长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其主编过《论语》半月刊,创办过《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多用英文写作。另外,《苏东坡传》还有张振玉、宋碧云等译本。这是一本著名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