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男性和女性两个力量,两种力量都应该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任何一种力量的缺失都会打破两性间的平衡,造成不平等。汤亭亭的《女勇士》仅将双性同体理论用于塑造融合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女勇士,却未能将该理论运用于对男性及两性关系的描述中,也便无法真正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而伍慧明的《骨》中的男女主人公不仅各自具备两性的优点,且和睦共处,达到真正的二元融合。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应全面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正视性别差异、互为补充,以实现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强烈性意识的当代女作家,她的《岗上的世纪》即把男女两性的关系放置在政治语境或者说社会语境和私人或者说存在语境这两种不同的背景之下,并揭示出不同背景之下两性关系的不同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冲突。文章分析了作者的两性观,即两性关系在社会意义上的长期紧张状态和他们在生命存在意义下的和谐交融在历史上共生同存的,因此两性在政治语境中的对立或许可以通过他们在存在语境下的相互依存来消解,而两性在社会现实层面上的和谐关系也可以借此实现。  相似文献   

3.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4.
两性审美或者两性美学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共同的主流命题,但是长期以来被湮没在文学史中。实际上,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两性审美史。大致说来,在中国,两性审美以唐宋之交为分界线,形成前后两种不同的两性审美古典形态。唐以前,两性审美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美善相乐的道德化审美形态,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两性关系的家庭形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两性和谐是和谐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人们的共同追求。两性平等关系在传统社会与当代社会面临着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变异性的障碍:来自女性、男性、社会三种主体思维模式中的桎梏。思索古人之训,建设两性精神文化家园,促进两性关系逾越障碍,进而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女性主义视角,从激进女性主义、温柔女性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三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托妮·莫里森小说中两性关系的演变。通过对小说中对立、缓和、和谐三种不同两性关系的解读,剖析了莫里森小说中两性关系演变的原因所在。这种两性关系的演变旨在告诫人们只有两性和谐,社会才能和谐,才能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雅爱情是中世纪西欧的男女贵族和游咏诗人一起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两性关系。它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婚外恋情等。这不仅对传统女性观念作了大胆的修正,而且还有助于中世纪西欧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大力提倡女性应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既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物质空间,也是女性自由创作的精神空间。作为将"双性同体"理论引入女性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伍尔夫着力倡导男女两性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她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为两性和谐共存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苏丽  肖莉艳 《文教资料》2008,(32):29-31
精神暴力,以人的话语权为逻各斯中心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不良行为,一直以来影响着两性世界的发展.而在伍尔夫的小说中精神暴力不仅仅是两性的冲突,同时也是同性之间的较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因此,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反思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探索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在那花样年华的岁月里,对两性关系和两性结构懵懂的认识成了我们糗事最大的发源地。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尴尬,生活的、学习的,让人终身难忘的,抑或是可以一笑了之的,都将成为我们一生最宝贵的回忆。在那花样年华的岁月里,对两性关系和两性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两性话语包含着身份确定的思想。笔者以为,福柯的两性话语中,揭示了两性关系从“外”到“内”的转变,所谓“外”,是说两性关系被延伸到公共领域,双方的身份并不在两性之间产生,而是受到外在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左右。所谓“内”,是说两性关系开始关注自身,逐渐从外在因素的左右中回归自身,并在同对方的交往中确认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一生都在探索理想的两性关系。而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则是其两性关系探索的集大成者。本文试从主人公康妮对性爱看法的逐步改变和其性爱观的逐步完善的角度探讨劳伦斯的两性观。  相似文献   

14.
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界的强烈反响。《到灯塔去》是英国杰出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莉丽是该作品中一个很重要角色,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十年期间莉丽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意识的变化,塑造了这位有独特性格双性同体的女画家,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和谐合作理想状态的憧憬,为女性解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借用雅各布森和戴维&#183;洛奇的理论,试析这位伟大的女性小说家是如何不仅成功地在作品表层糅合了转喻和隐喻这两种叙述语言形式,使其成为一部带有浓郁象征意义的诗化小说,而且在文本深层通过使用这两种语言形式有效地表达了男性与女性所具有的不同认知方式,并使二者之间相互交融,以实现“两性共存“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化学中,两性是指两种相反的性质。对于两性化合物,即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其两性指的是酸性和碱性。而对于两性金属的概念还存在争议,建议在中学教学中尽量不去涉及。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极力推崇两性的平等,把两性的性的和谐圆满当作救世的良方,并且终其一生都在为寻求完美的两性关系而努力。但他的叙事话语中却始终充斥着阳性论述,这在他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尤为明显。在劳伦斯的笔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两位女性康妮和白黛.古蒂斯在两性关系中始终处于屈从的地位,这说明并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意识和形态对劳伦斯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8.
两性对峙是女性文学中有意无意的内在情绪,但同时也是一种误区。海男的《夜生活)将为我们展开一种全新的两性关系。为女性文学的视野掀开了一个更广阔的道路与全面的精神家目。  相似文献   

19.
"两性战争"是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然而也是一个被女性主义者所夸大了的命题.这一命题发源并植根于西方文化话语,中国文化的特质决定了两性关系建基于独特的家庭关系之上,总体态势是平等、和谐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女性处于被动和妥协,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说明中国古典形态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地位的低下,现代形态中两性之间的争战不是根源于人性,而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建构现代形态的两性美学对于最终消除两性战争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大众心态史、家庭史和妇女史一样,两性关系史也是当代西方新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探索的触角既面对当代社会,也反思和审视人类历史中的两性关系及其观念的演变,成为古老历史学中令人瞩目的新学科。两性关系史作为新社会史的一个分支而兴起,大约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在70年代以后,但其源头则可推及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们认为,两性关系研究的开创者首推德国医学家伊万·布洛赫(1872—1922年)。他最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两性关系史的演变与现状,因而被称为“两性史学之父”。布洛赫的著作很快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