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毛诗《周颂·武》小序云:“武,奏大武也。”故认为武诗为大武。孔疏正义亦云:“武诗者,奏大武之乐歌也。谓周公摄政六年之时,象武王伐纣之事,作大武之乐。既成而于庙奏之。诗人覩其奏而思武功,故述其事而作此歌焉。”孔疏是从郑笺而来,朱熹亦为“周公象武王之功,为大武之乐。”其实毛诗注已明确指出:“非乐者,缘民所乐于己之功,然则从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这是说武诗非乐,亦非大武。《礼记·朋堂位》:“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下云纳夷蛮之乐于太庙。《祭统》亦有相同记载:“夫大尝稀,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文王世子》也有此记载。这是指对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追念和祭祀他,故歌唱清庙诗,演合奏乐,持各种武器的演奏者以舞大武之舞,按周礼排列成阵以舞大夏之舞。可见大武  相似文献   

2.
《察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它的中心论点是“世时移,变法宜矣”。它赞扬秦始皇继承并发扬商鞅变法图治的精神,反对“法先王之法”的政治主张。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上(指“今上”,即“当今的国君”)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肯定秦始皇“不法先王之法”是有理的、正确的,否定“今世之主(这里的“主”,视作动词,译为“主张”)法先王之法”。文章主旨鲜明、逻辑严密、针对性强。它指斥那班“言利辞倒,不求其实”的“天下之学者”是  相似文献   

3.
儒家与墨家同为先秦显学。《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韩非子·五蠹》:“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淮南子·主述》:“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说客遍天下,对于谈说之道颇为讲究。韩非强调说之之难,且有《说林》《储说》之备。然而诸子对于听言之道,或略而不述,或述焉不详。《吕氏春秋·淫词》一篇就是专讲听言之道的,只是历来注释家们或则忽略之,或则以不可解视之。毕沅曰:“正文与注皆难晓。”孙锵鸣曰:“皆所答非所问也。”孙诒让曰;“此章皆言词意相左之弊。”现在的注释家们大体上还是沿用上述前人之说,只是增加了一些  相似文献   

5.
尽管《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渭之阿房宫。”但如果没有杜牧的《阿房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有“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一句 ,其中的“先王”应如何理解呢 ?“先王”一般理解为“前代的君王” ,其中“先”指对“已去世的尊长的称呼” ,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先王以为东蒙主”。但《过秦论》中的“先王”如果也作此解释 ,笔者以为不够恰当。因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反对秦始皇的武力 ,主张施行仁政 ,而始皇正是承继了秦孝公以来诸君王的武力政策 ,并且变本加厉 ,何谈“废”呢 ?此处的“先王之道” ,应指仁政 ,即儒家所倡导的“古圣贤君”的仁政之道。因此 ,笔者以为此处的“先王”应指“古…  相似文献   

7.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9.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但是,《龙》学界对《原道》篇的认识分歧很大。有的同志根据篇中“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等语,和刘勰具有的“征圣”、“宗经”观,认为这里的道是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思想。这种看法似乎失之笼统,并且也不符合《征圣》、《宗经》的主旨。另有人根据刘勰所作《灭惑论》、《剡山石城寺石象碑》等文,认定《原道》之“道”是“佛道”、“佛性”。也有人根据篇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10.
《大武》乐是周代编制的歌颂武王伐纣的歌舞作品,其内容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对于《大武》乐篇章及其顺序,从唐代时期直至当代均存在较多争议,值得进一步梳理。按照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可将《大武》乐分为六诗,诗章先后顺序当为:《武》《酌》《赉》《般》《时迈》和《桓》。  相似文献   

11.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2.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叙述天下各家思想,实际上是对“道”的流衍进行追述的过程。全篇总的行文逻辑是:思想的承上同启下异。在承同启异的发展中,天下思想一家比一家更接近“道”的本貌。这是一个离“道”越来越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离“世”越来越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前贤对西周《大武》乐章的阐释有诸多误解之处。《礼记》所言之"武宿夜"并非指《昊天有成命》一诗,而是指《大武》乐章,王国维先生对"武宿夜"的理解有误。朱熹《诗集传》并没有认为《周颂·武》是《大武》之首章,朱熹对《左传》楚子语理解有误,后人又对朱熹《诗集传》有关《大武》的数语理解有误。《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语明确认为《大武》乐章首章是《时迈》。前贤因误解楚子语而把《时迈》一诗排除在《大武》之外,于是在论及《大武》时只好旁求别解,迂曲求说。  相似文献   

15.
《原君》是十七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集《明夷待访录》的开宗明义篇。全书包括《原君》、《原臣》、《原法》等阐发民主、平等思想的篇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君主专制及其理论基础的论著,它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民主思想。作者幻想以“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原臣》),为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原臣》),及建立“为天下之万民”的“天下之法”(《原法》)等政见,得到  相似文献   

16.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集中表现在《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里。《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柩纽,亦云极矣。”意思是,他作《文心雕龙》是以道为本,以“圣人”为师,以儒家“经典”为楷模,参酌纬书,寻究《楚辞》的变化写成的。他认为文章的关键,也不过这些了。这是他对《文心雕龙》基本思想的概括,也是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9.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