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不管是在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语义层面上的分析,揭示名词活用前后的语义关系及从名词中截取动作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提法,结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进行了名词跨域活用的论证,推出了名词跨域活用的提法,填补了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项认识空白。  相似文献   

3.
词类活用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重要考点。中学语文课文中最常见的活用词类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其中名词活用的情况较为复杂,学生对此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判定名词的活用,以期能带给考生们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功用法、名词的意功用法.名词活用的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却有规律可循的,种种规律值得我们认真探手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认识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避免成语的误解或误用。  相似文献   

6.
张海学 《考试周刊》2011,(48):37-37
古汉语中,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韦达 《河池学院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词都有活用现象 ,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词用如动词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 ,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 ,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针对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提法,结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进行了名词跨域活用的论证,推出了名词跨域活用的提法,填补了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项认识空白。  相似文献   

10.
“动、形转名”即动词、形容词活用名词,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对处于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形容词是否活用名词,不应持全盘肯定,全盘否定或持回避态度,应作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当动词、形容词处于主、宾语位置,它们的结构形式和显层关系意义相同时,其隐层关系意义则成为其是否活动为名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是高一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时的说一句话.课本对"越国以鄙远"作了注释:"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这五个字包含了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鄙"和"远"都是词类活用.其中,"远"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鄙"释为"边邑",原本是名词(学生在初中就已学过"蜀之鄙有二僧"),注释说"这里用作动词",即"鄙"应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样认识当无异议.但在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作一般动词,也可以是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鄙"在这里肯定不是作一般动词.那么,它到底是意动还是使动呢?对此,注释并没有涉及.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不可数名词用法灵活语义丰富,给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带来了一定障碍。许多英语学习者对不可数名词的活用认识不足,应用较为单一。对此,本文从英语名词的词性划分入手,分析了不可数名词的活用特点和规律,探讨了教师和学生在词汇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例分析,对不可数名词活用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高校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首先,使动、意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属于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为了宾语而怎么样的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课堂回放《文言词类活用》教学实录环节一:作业反馈师:进入高中,文言知识的学习就进入了高级阶段.其中词类活用是文言知识学习的重点,而名词的活用则是重点、难点和弱点所在.这次同学们的作业就暴露了这样一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投影学生作业).(1)灰飞烟灭 飞、灭:使动用法,"使……飞""使……灭"(2)焚书坑儒 坑:名词作状语,"用坑"(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作状语,"用爪"(4)取儿藁葬 藁: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草席"(5)辇来于秦 辇:名词活用为动词,"乘辇车"(6)杖至百 杖: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杖"的意思生:第1句是弄不清哪个词语活用."灰飞烟灭"好像不是使动用法,感觉这句话中词类活用是"灰""烟"二字.  相似文献   

15.
名词及其活用的动词之间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可以从翻译理解的角度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统摄,本拟以先秦两汉语言为例,将活用动词的名词归纳为四个语义类型,即“对象结果类”、“工具方式类”、“处所类”、“时间类”,并从今人理解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古代汉语作都把名词用作状语与使动、意动等一起,归入“词类活用”,中学语教学也同样如此。笔以为,把名词用作状语视作词类活用,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碰到词类活用的情况,而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碰到这种现象时往往感到困难,有时它是名词,有时它又是动词,不知道其所以然,只有靠死记硬背,学得比较机械,往往事倍功半.为了解决这一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尝试,总结出指导学生辨别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那就是将现代汉语语法的有关知识运用到文言文中去,解释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这种语法现象在如今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开封方言中有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可以说是开封方言对古代汉语语法的继承。开封方言中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为动词,形容词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为动词等。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却很少谈到动词活用为名词,这是词类活用理论的一个缺陷.有些学者将词类活用称为"体用同形",不再强哪个为主用,哪个为活用,显示了汉语中名词、动词的地位的平等,这也引发了我们对配价理论的思考.配价不应该只是以动词为中心,名词的意义特征本身也要求以其为中心联系一定的动词论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体用同形".  相似文献   

20.
赵月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54-57,66
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另外,古代汉语里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谈词类活用,应该注意这么几个问题:词语"本用"与活用的辨别,一般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特殊用法与特殊用法的辨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