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行卷作为唐代进士科的特有现象,在唐代盛极一时,到了宋代却衰亡了。行卷的出现适应了唐代统治者拓宽人才评价标准的需求,但其滋生的弊病也导致了它的衰亡。本文通过论述行卷兴衰的原因,试分析其对当下考试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程千帆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将小说类文献看作可资信实的史料,其思想深受陈寅恪学术研究的影响。该书中,作者援引了约23种小说类作品,并通过"详辨而慎取"的治学方法,对唐代行卷的社会风尚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审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士的游说对后来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唐代士人的行卷与战国士人的游说都是人才的自我推销,游说所表现的挑战精神强烈地表现了行卷的第一环节。行卷是对游说的一种深层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唐代小说与行卷之关系的研究逐渐升温,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学者历来意见不一。肯定的观点主要从小说文体、《云麓漫钞》的创作时间、小说的作者身份与创作时间等方面论述其观点。从肯定者的自我质疑和质疑者的多方探索两个方面看,唐代小说与行卷间不存在必然关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李白的求官经历为引,简述了盛行于唐代的"行卷"之风,并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论述了"行卷"之风的利与弊,指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局面下所产生的行卷风气,对选拔人才、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促进唐代文学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弊端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中一种官员选拔制度,行卷制度又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僧孺是中唐时期政治家,新、旧《唐书》均有传。那么,牛僧孺是否行过卷、唐人是否有用传奇来行卷的可能、《玄怪录》是否被用来行卷,这都是本文予以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唐代古文运动与进士科举及其行卷之风密切相关。经由进士科举及行卷而形成了以进士为主体的古文作者队伍 ;以庶族寒士为核心的进士集团又奠定了古文运动兴起与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韩愈等古文家策略地利用进士科举和行卷之风倡言复古为文 ,为古文运动开局与奠基 ,成效显著。但被动地依赖科举又使古文运动不免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唐传奇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从唐传奇作品之中可以找到许多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子,科举士子重功名的仕宦观念日益突出,对士子的婚恋观也带来了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唐传奇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推动了唐代文人创作杂文诗赋的热情,而干谒、行卷之风的盛行以及唐代追新逐奇的创作倾向更加激发了传奇作者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9.
程千帆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其具有启迪意义的学术研究方法亦为人所称道。文史结合、考评结合、大小结合这三种研究方法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这本专著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唐代游侠小说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唐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那么唐代游侠小说则在唐代小说领域中占有了一个重要席位。唐代的游侠小说流传到今,大都收录在宋初所编的《太平广记》之中,从卷193至卷196四卷共25篇,除去唐以前及唐以后个别篇目以外,绝大多数是唐人作品,就内容而言,这些作品大致可分成下列四类:  相似文献   

13.
在唐代笔记和传奇婚恋故事中分别出现了"妒妇"和"贱妇"两类女性形象,她们因其社会地位的迥然之别尤其是有无士族的支持而有着不同的婚恋遭遇,产生了不同的心态与反抗方式。唐笔记中的妒妇与唐传奇中的贱妇在时间上以中唐为承接点,这恰是士族于唐代进一步衰亡的转捩点,文学作品中女性从"妒"到"贱",反映着唐代士族的渐衰。  相似文献   

14.
唐代科举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科举舞弊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申送过程中举子资格审查流于形式,举子取解可以“不本乡贯”;考试过程中的“行卷”,“公荐”,“通榜”,“呈榜”等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举子在行卷之前选择投献对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考虑地域因素,京畿地区由于公卿、名公聚集,是举子行卷的首选,在此行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文场领袖、文宗是举子投献的重要目标,韩愈、柳宗元等领袖人物,"皆以引接后学为务",荐拔后学无数,有"韩门弟子"的典故。三是,在中晚唐牛李党争背景下,牛党与进士朋甲相结合,举子也将牛党党魁和依附牛党外围的朋甲"朋头"作为投献的重要对象。四是,刺史、节度使等地方长官及其僚佐是举子主要的行卷对象,且是举子投献行卷最多的对象群体,其中有科名和文学的地方长官尤受青睐。此外,中央清要官员途径地方,也会成为举子追逐投谒的对象。总体而言,举子行卷对象不宜给"冗慢无势者",要"如贡大诸侯、卿士及前达有文章积学者",才不至于"其礼甚厚而所与之甚下"。  相似文献   

16.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下简称《行记》。)四卷,日本高僧圆仁撰。圆仁于承和五年(公元838年)至承和十四年(公元847年)作为请益僧在中国巡礼。《行记》便是他在这十年中所写的日记,其中保留了大量的唐代口语词,对研究晚唐时期的汉语词汇极有价值。本文拟对下列语词加以诠释。辛苦“辛苦”一词在《行记》中多次出现,其所含语义有以下三种:(一)指身体痛苦难受。如:①自初漂着以来,蚊虻甚多,其大如蝇,入夜恼人,辛苦无极。(卷一)②本国朝贡第一舶使下,水手、射手六十余…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建立不久,营私舞弊的现象就出现了。挟带、抄袭、顶替、请代,五花八门的作弊手段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贿买关节、串通考官。从唐代开始,针对作弊的手段,封建统治者就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然而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防弊的措施日益严密,而作弊的手段也日益巧妙。唐代取士,不仅看重考试成绩,还需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应举者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得意之作,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投献的作品以诗  相似文献   

18.
浅析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以后,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专权局面的形成。唐代宦官专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变的轨迹历经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其实现的途径往往通过对相权与皇权等中枢权力的渗透与掌控上。它是安史之乱后,皇帝猜忌臣下、统治集团的分裂与矛盾加剧,更为重要的是宦官控制了中央赖以存续的武力基础——神策军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重要诗人,宋、元时期,其诗集通行的是一卷本。但宋、元旧椠,仅见记载,今皆不传。明、清两代,一卷本、三卷本皆有刊刻。一卷本源自宋刻本,朱警刻本是最能反映李颀诗集原貌的本子。三卷本源自宋录本,自明正德刘成德三卷本,经过明无名氏铜活字本、黄氏浮玉山房本、统签本和清季稿本的不断补充,成就了《全唐诗》三卷本。  相似文献   

20.
唐代“题画诗”在历史思维的支配下,使文学本位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初唐的艺术真实风貌,盛唐在奋发之情支配下的水乳交融美和雅淡美;中唐的虚无关和现实美;晚唐的衰亡之音演奏的深沉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