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这反映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至于“训练”在先,还是“感悟”在先,要视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具体的教学侧重点来决定。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确定“感…  相似文献   

4.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目标既在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人文性”的张扬,更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那么,语文课应怎样张扬人文性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钟摆”现象。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但是近年来,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强化人文性的感悟,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情感意蕴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唯一或主要的工作,淡化了工具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力度,将“学会”窄化为“读懂”。  相似文献   

6.
朱瑛 《辽宁教育》2010,(11):28-29
“训练”,曾经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独霸天下几十年。然而,由于《语文课程标准》刻意回避“训练”一词,频繁出现的是“感悟、体验、领悟”等说法,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三维目标的落实,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的教师认为“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文化之根,是生命之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文章,题目是《语文:体现一种力量,叫思想》。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关系的阐述上.而是从“力量”“思想”的层面表述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悟.由此引发我的思考.那么数学教育中需要感悟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莫义英 《广西教育》2009,(22):56-56
唐柳燕的语文课生动活泼,充满人文味和语文味,始终孕育着师生互动、思维活跃、“双基”落实和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是她对“语文”这一学科概念的深切体会,是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好注解。“双基”落实,彰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感交融”则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最好演绎。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是一项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目标,以科学的训练为途径的,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的教材教法整体教学改革实验。 一、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坚持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   小学语文“能力训练”教材教法实验既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基础性,又体现思想性、人文性;既注重语感也注重理解;既强调情感熏陶也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科学化、系列化训练,做到在感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科学训练。在科学化、系列化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感悟教材的人文性,达到感悟与…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性质。“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 ,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 ,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然而 ,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 ,在处理“训练”与“感悟”关系的问题上 ,却普遍存在着两个偏向 ,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 ,致使阅读教学始终未能走出费时低效的怪圈。只有克服这两个偏向 ,正确处理两个教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在以“训练”与“感悟”为两轴的横向坐…  相似文献   

13.
宋洁 《语文天地》2009,(5):24-2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真正体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以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效培养学生认读、概括、感悟、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5.
范蔚 《今日教育》2008,(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只有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才能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究竟怎样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仍然有困惑与纷争——落实“工具性”,是不是一定就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其要旨是语文教学不但要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加强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现象点击 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确,纵观历史,从“双基”的提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总的来说,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了工具性的一面,把语文课程知识化,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更多地注意字词句篇的训练和条分缕析,相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突出人文而淡化其“工具性”,任何抛弃文本追求其人文关怀的教学,最终将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语文的“人文性”是当今人们所乐道的教学内容,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语文的工具性被逐渐为人们冷漠以致摒弃于课堂教学。“人文性”的体现也走向了脱离文本,贴标签式的非正常教学轨道。回归文本,解读文本,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缺乏,为阅读教学带来困难。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工具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人文性体现的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实质就是要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和谐统一。所以应该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