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是初中物理浮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往教师都是这样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组织教学 ,在分别演示物体的上浮、悬浮、下沉三种情况 ,结合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 ,用举例和理论分析总结出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由于教学缺乏直观性 ,加上学生受到前面所学物理知识与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习缺乏主动性 ,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的作法是这样的 .一、策略的构思与实践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 ,设计了 6个演示实验和一组学生自主实验 .课前 ,让学生…  相似文献   

2.
悬浮实验的研究与教学滁州师专温开敬初二物理讲到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若能做成悬浮现象的演示实验,就好讲得多。其原因是从二力平衡入手推出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浮沉条件,直观简便,教师容易分析讲解,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要做成稳定可靠、现象单一的悬浮实验却不是...  相似文献   

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5.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实验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六节内容,探究的主题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本节教材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探究得到物体浮沉条件,知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学生亲历探究使其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过程目标: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科学探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最佳办法。一、加强演示实验教学。目前,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更缺乏研究性实验。新课改下的物理教科书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内容和方法上都作了根本的改变,变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并且实验器材一般能在实验室和日常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也就更贴近生活、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研究教…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浮力,是在综合比重、压强、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新课题.为了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定律及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课本中设计了相应的演示实验.我们在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及实验课的教学中,加强了演示实验与理论教学的配合,结合学生教学实习实际,对教学中易出现的实验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浮力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激发了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我们不成熟的做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浮力教学中 ,常见一些教师用 1 .2 5升的透明大饮料瓶来演示潜水艇的浮沉 (或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其具体做法是 :取一化学实验用的滴管 (或其它替代品 ) ,将滴管尾部的橡胶头取下后 ,把一个用泡沫塑料削好并染上醒目颜色的小球放入其中 ,再将橡胶头安装上并吸入一定量的水 ,使之刚好在水中呈漂浮状态 (制成浮沉子 ) ,然后将其投入装有90 %水的饮料瓶中 ,旋紧瓶盖 (确保不漏气 )。这样即可进行实验了。通常我们见到该实验的教学过程一般是 :首先 ,引导学生根据浮沉子在饮料瓶内的水中呈现的漂浮状态 ,说出它受几个力的作用及这几个力之…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l加强课堂演示,培养观察分析习惯自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演示,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加以分析,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规律时,可补充做一个浮沉演示:用两只眼药水滴管做成潜艇模型,潜艇所受浮力不变,通过针筒的打气或抽气,使滴管中的水量发生变化来控制潜艇的浮沉。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也很有趣味。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分析潜艇模型为什么会浮沉,从…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浮沉子"实验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有名的实验,本教具从浮沉子出发,通过发散性思维,赋予其新的功能。然后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了不同的浮沉子,创造性地制成了"趣味握力计"与"小小潜水艇",使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演示性!这两个教具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简单,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主探究并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所受浮力的  相似文献   

13.
设计理念: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是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浮力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以往教师不了解学生头脑中关于浮沉条件的前概念,又受到“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导向,在确定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时,注重在僵化的知识方面。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对以往教案中的重点、难点做出重新的审视和确定。本节课第一: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纠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第二: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生成和深化的过程,体现出“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这一新课堂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理解该知识点,也难以记忆和应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之后,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浮沉子,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科技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其动手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全一册<内能>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压缩空气时内能增加"实验的教学要求是:"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多年,每当讲到浮力这一章,就有一部分学生感到学起来很吃力.浮力是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章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用,需要用到力、力的合成、力的平衡、密度、液体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性很强的特点.其中,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章的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是难点.那么,怎样讲才能化难为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7.
苏科版物理教材突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在教学中只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就算是打破教材内容的顺序,都是积极关注学生有效学习的行为,就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为例。一、教材分析课本内容是通过活动观察一些常见物体的浮沉  相似文献   

18.
浮力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浮力题时,首先分析出物体的浮沉情况,以便用不同的浮力计算公式求解.而在有些题型中往往并不直接告知物体的浮沉情况,而需要学生通过浮沉条件加以讨论分析最终确立物体的浮沉,从而增加了解题的难度.现将有关隐含浮沉的浮力题型和解题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蓝宇遥 《物理教师》2005,26(2):8-19
用阿基米德定律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直观的实验,能让学生很好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实验方法一般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研究对象的质量,或是改变液体的密度,用这些方法演示物体的下沉或上浮效果好,但做物体的悬浮实验则不易成功,把物体悬浮在液体里任何深度就更难实现了,  相似文献   

20.
演示物体浮沉的实验虽然很多,但大都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不能有效控制,使物体既能单独展现浮、悬、沉三个物理过程,又能使此三个过程连续循环进行;二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自身重量增加减小(仓内进水和排水)的过程,不能把物体的浮、悬、沉现象与其原理结合起来。我制作的“浮沉原理演示器”既克服了上述两点不足,又取材容易.构思新颖,制作简单,实验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