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北宋官员政治型贬降措施是从相对单一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贬降程度越来越重.尽管北宋有详尽的贬降、叙复制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不遵守这些制度.政治型贬降往往假借法律、道德的名义进行,法律经常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对法律的轻视导致北宋政治环境从宽容逐步走向严酷.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宋代的职官制度尤其复杂而多变。北宋前期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实行官制改革以前,文武百官用前代的职事官名称构成官阶,借以寄禄,同时保留了旧有的实际不起作用的散官,官员又都另外委派职任即差遣,致使官、职、差遣三者分离。一  相似文献   

3.
一宋代,在对官吏的考核中,中央主持考核的机构经历了多次变化。宋初设有流内铨,掌文官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和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还设立三班院,负责对武官三班使臣的考课、注拟、差遣、酬赏等。太宗太平兴国六年,置京朝官差遣院,主管少卿监以下京朝官考课、注拟、差遣事宜。淳化三年,设立磨勘京朝官院和磨勘幕职州县官院,  相似文献   

4.
唐代使职、差遣兴盛,职事官机构部分职能亦以使职机制运作,但并未形成"以使为实、以官为虚"的局面。官员担任何种使职、差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任的职事官职掌。担任使职、差遣的职事官必须同时承担本职工作。唐王朝始终力图促进使职体系回归职事官体系。虽然贞元、元和(785~820年)以后,整个官制系统呈现出再度使职化倾向,但是唐代使职、差遣对职事官体系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5.
北宋前期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在早期有很多学者研究,但大多语焉不详,且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将官、职、差遣分离制局限于文官系统;再者对"官"的解释局限于"阶官";还有对"职"的解释又局限于"馆职"。其观点一直沿用至今,对后辈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官、职、差遣分离制的原因及意义,公认为是君主集权的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押伴官是朝廷派遣的将来华的朝贡使团从入境地点护送到京城的人员,属于临时差遣性质。押伴官的职责主要有三种,即引接贡使入京、防范使者和上报情况。押伴官基本上为七品至九品之间的低级官吏,主要以中央官员为主,人数一般由一人到三人不等。押伴官在中央以宦官、閤门祗侯和承务郎以上官员为代表,在地方以各路管库等人为代表。护送朝贡使团出境的送伴官由原押伴官担任。宋朝还制定了针对押伴官的奖惩措施。门合  相似文献   

7.
对文学名著缺点的研究,应当像对她优点的阐释一样受到批评界足够的重视。《西游记》人物语言描写,除前人称道的优点外,还有一个未被人窥见和论及的弊病:对前情的没有必要的繁琐复叙。这种弊病,各个人物均有,而以孙悟空居多。同期明代文人的白话小说和宋元话本也有类似情形。这反映了二者在形式上的传承性痕迹。然而,宋元话本契合听众的特点,人物语言对前情的复叙是优点,而明代小说无视受众的变化而成为缺点。  相似文献   

8.
所谓“避复”,即在写作或说话时,为了避免词语、句子的重复而选取同义(或近义)词语、句子来代替。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可以消除形式上的单调、呆板,呈现出错综变化、曲折多姿,使人感到活泼清新、起伏有致、顺口醒目、音韵铿锵。在各类文章中,避复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分叙式。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描述时,有目的地选用不同的词语  相似文献   

9.
北宋冗官论     
冗官本是封建王朝的社会通病,而北宋(公元960——1127年)尤为突出,以至“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天下物力,不能供俸禄”,达到了这种地步,实历史上所少见。继唐末五代一番动乱而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其官制吏治一方面承袭了原藩镇的某些制度,敷衍扩充;一方面竭力采取铲除藩镇、防止农民暴动的措施,增设政权机构。所有官员有官衔、职称而无具体差遣,造成一种极为混杂的现象: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  相似文献   

10.
宋代承唐律之制又有损益,针对官员这一特殊社会身份的犯罪者,设置了多种资格刑,以补充“五刑”。其刑罚有除名,免官,免所居官,展磨勘,降名次,勒停,冲替,差替,追官,降官等,对官,职,差遣,阶,勋,爵诸方面均有涉及。  相似文献   

11.
江淹贬谪闽地三载,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赋作。遭逢贬谪,使他悲痛愤慨,淋漓尽致地抒写谪臣心态,故情感内容丰富复杂,生命感悟真切而深刻。投身蛮荒,闽地山水相伴随,故赋中极尽描摹山水状貌,并赋予她们丰富多彩的审美品格。赋作贬谪心态与贬谪环境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华美的山水与丰富的审美品格相辉映,情采并茂,成为南朝赋坛上的一批佳作。贬谪成就了江淹,成就了江淹的创作,并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关于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官还是依法治民,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笔者以为依法治国是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是治事,而非治人.治官治民都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权精神.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为向社会主义法治过渡却必须强调依法治官.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并非依法治官,而在向社会主义法治的过渡阶段却必须要依法治官,明确二者差异,大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手段,也是所有实行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分配原则。但宽产不说明,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已没有根本的区别。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和它所采用的分配形式是根本不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不同社会制度下共同的分配形式,它是市场经济的共同要求,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却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4.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相似文献   

15.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唐代中叶以前,主要以传统的乡官制度作为基本治理形式,它作为国家权力法定的组织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唐代中叶乡村组织首领的地位日趋下降,乡里制出现一大变局,开始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南朝寒门、寒人虽巳在政治上崛起,但入政后。普遍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首先是入仕发迹的“侥幸”心理;其次是“自视犹不敢与世族较”的自卑心理;再次是贪婪粗鄙的“暴发户”心理。这些心理特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南朝社会门阀观念仍然十分强大,使入政的寒门、寒人无法摆脱其影响,只得将自己定位在“士庶之别”的社会习惯观念之中。同时南朝士族虽巳衰落,但其势力足以遏制来自外界力量的撞击,加之寒门、寒人本身在出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所以难以形成政治心理上的群体整合,自然比较士族来说要幼稚多了。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中叶以前,主要以传统的乡官制度作为基本治理形式,它作为国家权力法定的组织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唐代中叶乡村组织首领的地位日趋下降,乡里制出现一大变局,开始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度.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分配方式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因为,在现阶段,劳动者个人同生产物质条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分离,国家与劳动者个人交换,只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现阶段,劳动者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国家的“雇员”,其收入分配,既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又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并不否认劳动者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刑案汇览》的诬告案件为基础,探讨了清代刑事审判中的依法判决问题。研究显示,虽然官方要求司法官员必须依法判决,但司法实践中非依法判决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以情理为判决的价值取向,反映在刑事审判中就是司法官员以"情罪相符"为目标,但官方又强调严格依律判决,所以清代的刑事审判其实是一个平衡罪名与罪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