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字、词、句、段、篇,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空白点总称为"文本空白"."唯此窅窅摇摇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内,可兴可观,可群可怨".明代哲学家王船山的这一句话道出了文本的"空白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巧妙挖掘其中的"空白点",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利用这些"空白点"引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从而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丁秀英 《考试周刊》2011,(87):24-25
新课程带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文本包含很多空白,更有利于师生探索、学习,这些是极其珍贵、有营养的"可炊之米"。只有认真挖掘、钻研教材这些闪光点、空白点及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辐射",为这些空白点的韵外之意、弦外之音补白,才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合理地挖掘文本的空白处,积极地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超越文本,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吃得饱"、"吃得好"。  相似文献   

3.
如"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一般,"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教者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空白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文本,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在“空白”处发问,一是问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很多文本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5.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质兼美。仔细阅读,会发现文中留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些"空白"往往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文本空白点,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原文本缺失的信息,搭建教材文本和学生间的信息桥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张经怀 《教育》2011,(21):48-49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自名家之作。这些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括很多"不确定"和"空白",这就是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创设想象空间《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  相似文献   

7.
朱美娟 《文教资料》2011,(15):50-51
文本中常常有着很多空白之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加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如果教师认真挖掘、钻研教材这些空白点,灵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辐射.就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好好诠释“空白”。就能点亮精彩。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是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做是有待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学习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通篇演奏着美的旋律。教学时,我本着"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情趣,有实践"的新理念,在空白处出新出彩,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得到美的体验。一、利用课题的空白,激发阅读兴趣教学中,我利用课题的空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常有“空白”,这些“空白点”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和无奈,而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和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拓展是实现"大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自然、社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自主地阅读文本,研究文本。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该如何拓展呢?我们先来看一则《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1.
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文本“空白”去进行有益的拓展呢?  相似文献   

12.
言语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成份,语文教学应抓住具有发展言语思维意义的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发展:一是关注文本的言语增长点,利用形象化教学手段,发展学生言语形象思维;二是关注文本的言语思路,引导学生厘清文本内在逻辑,发展学生言语逻辑思维;三是关注文本的助学系统,激活语文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学生言语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留有不少"空白点",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激活思维,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推敲词句,倾听人物心声;揣摩标点,品味其中韵味;利用插图,实现图文结合;想象结尾,延续文本精彩等策略,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力,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时,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难点、空白处等放慢脚步,细细体会,不轻易放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式乃至一个空白点等散发着语文味的基本着力点。抓住这些着力点,品文字之美、赏句式之妙、领迁移之力、感空白之点,在反复的推敲、咀嚼、运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使课堂散发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阅读教学中的“空白”,不少的老师很有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寻觅文本的空白点,把空白点作为资源开发,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那怎么样有效开发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对话文本?笔者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课堂提问要紧扣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文本、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课堂提问应该紧扣教材,有一定的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完美沟通。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少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些只需作判断的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是经典佳作,常常留有些空白点,给读者予自由想象的空间。补白带给学生的是文本体验的内化,是思想情感的提升,更是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背景处、情节处和拓展处进行补白,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内蕴,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文字的浸润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廖远彬 《广西教育》2014,(33):47-4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讲解,缺乏对学生主动感知文本的引导。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20.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新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因而在阅读中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空白"艺术,以思维训练为切入点,在无疑处布白,在有疑处补白,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为课堂注入一汪清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