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浩云 《收藏》2012,(6):22-33
在20世纪的篆刻界,很多篆刻家为中国篆刻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标图案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形式,反响很好,不仅让世界人民欣赏到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使中国古老的篆刻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样式之一,它是以印材为载体、以篆书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造型艺术。篆刻通常经过写稿、镌刻等步骤,故又俗称"刻印""刻图章""印章"等,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书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这一中华民族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式作为一种全球文化形态进入了人类文明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视野。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篆字,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篆、汉篆等汉古文字,统称篆字。这  相似文献   

3.
马洪 《收藏》2007,(8):134-134
综观五百年流派印章艺术发展史,徽宗一系显然是极为重要的。自程邃崛起印坛算起,至歙四家、邓石如直到吴让之,这些徽系印人各自以独有的篆刻风格和卓越成就,在篆刻艺术史上写下了一页页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4.
李娜 《收藏》2014,(6):148-150
4月30日上午,“秦风雅韵·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开幕式暨《李岚清漆艺篆刻艺术》(线装版)首发式在陕文投集团西安曼蒂广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亲自出席并讲话。开幕式上李岚清介绍了他荣退领导岗位后从事篆刻、书法、素描艺术研究创作的感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日前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落幕。这不仅是故宫首;欠举办吴昌硕个人艺术展,也标志着故宫文华殿书画馆的正式启用。本次展览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藏绘画、书法、篆刻三类作品百余件,较全面地展示了吴昌硕的艺术发展轨迹和多方面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十方 《收藏》2011,(4):116-117
清人吴先声云:"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中国印艺术(中国篆刻艺术)和唐代的诗歌艺术、晋代的书法艺术一样,在古代,已成为经典艺术。它始于殷商,盛于战汉,发展于明清、当代,集书法、绘画、镌刻三者于方寸之地,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念和审美理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6,(4):30-32
艺术简历 郭石夫.194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天津。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造诣尤深。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萃.渊源广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收藏》2009,(5):3-3
中国篆刻是一门独步于艺林的艺术,它一般先篆印稿,然后根据印稿镌刻成作品。用时只要粘上印泥钤于纸土即可。清末时期,受内外部环境因素等影响,一批文人画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完整的中国画概念,包括诗书画印一起大规模地移植于瓷上,于是便产生了风行一时的“浅绛彩瓷”以及这种画在瓷上的“画印”艺术。  相似文献   

9.
燕益得 《收藏界》2010,(10):94-96
少年时代我即忱于书画篆刻,学习吾国的传统艺术,多看名作原迹是攻艺之路上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经年研习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喜欢购置一些古书画名迹以作攻艺之助。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6,(23)
正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篆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门类,如今对其收藏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对中国篆刻艺术的全新认识长期以来,对中国篆刻艺术的研究基本上停滞于训诂、稽考的层面上,而一旦将其置于更大的时空背景、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就会惊奇地发现,其所富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广泛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艺  相似文献   

11.
蒋瑾琦 《收藏》2008,(6):114-115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忠之一,那时我们的先民已能造粗犷朴实的红陶、灰陶、门陶、彩陶和黑陶等器血。陶器上面往往留有人为的印纹印记,最为明显的人都用陶拍造成,所以从广义上说,陶拍就可称之为陶印,但此时的陶印是一种记号,并没有现今陶印的艺术慨念。  相似文献   

12.
关防考略     
张峰 《收藏》2008,(6):112-114
关防由于其形成年代较晚(距今约600余年),且印文及形式趋于程式化,可供后世取法和学习的印章元素亦不是很多,所以,在以往印学论著中鲜有详尽介绍和论述。但它印证了历代政治、军事、经济、官制和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沈津 《收藏》2010,(10):92-94
治印虽小道,但有可观之乐。津笨拙,不能治印,但喜读印谱,摩挲展对,心旷神怡。哈佛燕京藏明代印谱仅有12部,而清代钤印本够得上善本的或较难得的也只有近40部,其他百余种都是普通的,  相似文献   

14.
张懋镕 《收藏》2007,(8):115-115
广东消息;在“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过程中,近期又在粤东南澳岛附近海域发现大量古瓷器和一艘古沉船。由于这艘沉船的发现可以证明南澳海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古沉船已于6月9日被定名为“南海Ⅱ号”。  相似文献   

15.
16.
陈根远 《收藏》2012,(17):34-39
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长莺飞时节,坐在翰香远溢、古柏环绕的西安碑林,遥接故友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博士邮件,轻轻地拆去邮封,一本精美的《苏州博物馆藏玺印》呈现在我的面前。细细品读书中那一方方各具情态、通灵可爱的玺印篆刻,当年与程义博士于长安"抱梅山房"谈印论学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于脑海中,欣喜于精研古印的程义兄从古都长安南下苏州后,与苏州博物馆同仁一起很快整理了馆藏玺印,为明清以来在中国古代印章收藏和流派篆刻勃兴的首善之区续写了华章。  相似文献   

17.
李欣宇 《收藏》2011,(4):79-84
古籍鉴赏是雅事韵事,以鉴赏为目的的收藏过程也充满着他人难以领略的情趣。爱之愈甚,藏之愈殷。历来藏书家无不好古敏求,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盖精致古雅的藏书印,朱墨辉映,使藏书增色,更具垂绪源流、印鉴作证之功能。藏书印勃兴于两宋,至明清两代图书日富,藏书日繁,更替日频。一些较知名的藏书家每得好书,把玩珍赏之余,必钤印书上,开卷一乐。  相似文献   

18.
陈根远 《收藏》2006,(2):137-137
在我国著名印石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昌化石都有千年左右的使用历史。明清以来,更是被大量用于篆刻,促进了印章艺术的全面复兴。巴林印石的历史虽然与三大名石远不能比,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相似文献   

19.
钢笔与印泥、印油进行交叉书写时,先朱后墨和先墨后朱在交叉部位表现的特征不同。先朱后墨时,钢笔与各种印油、印泥交叉处出现了笔画墨水中断或斑驳、笔画变粗或变细的现象或印泥拖带痕迹;先墨后朱时,笔画完整、粗细均匀,无笔画中断、斑驳现象,无变细、变粗征兆,有的印章可以看出印文与字迹的立体层次或在笔画边缘两侧出现印油堆积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陈根远 《收藏》2006,(12):129-129
广西覃先生寄来他收藏的一方山水人物印章(如图),自疑为寿山田黄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