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堂范读现状当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很少听到老师自己亲自范读课文,有的老师用录音磁带范读,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范读,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在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范读现状 当前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很少听到老师自己亲自范读课文,有的老师用录音磁带范读,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范读,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后,该指导朗读了,总会这样引导:这段话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呢?  相似文献   

3.
范读(或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设教学氛围。但仔细想来,这似乎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范读的得失利弊。“范”是模范、榜样的意思。顾名思义,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是供学生效仿取法的朗读范本。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常常是以规范和标准的面目出现在尚未接触文本材料的学生面前的。面对范读,有着天然向师性的学生们往往会在第一次朗读实践中模仿老师的腔调和语气,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偏离老师已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的主旋律。这…  相似文献   

4.
平时听课时的观察和调查统计的数据都说明:目前语文课上教师的范读太少了。即使有的老师注意到了范读,其效果,也极不理想。因此,提倡、并且研究一下语文课上老师的范读,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范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几乎都是听老师“范读”长大的。要是说教师的范读影响了我们大家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在新课改的今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师的范读,我们觉得将范读,尤其是将教师的“范读”前置确实弊端多多。教师范读似乎总留有对学生不放心的“教师主体”的影子。教师范读,学生只能模仿;教师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其他角度的理解;用新课改理念来思索,它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副作用。因而,要改变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位置,应将教师的“范读”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之后。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变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参照:朗读的参照,理解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范读(或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设教学氛围。但仔细想来,这似乎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范读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范读和领该方彩霞(浙江省黄岩实验小学)几年来,电化教学在我国中小学曾遍使用。一些老师注重录音范读.忽视了自己的范读和领读导致学生的朗读能力低下,教学效果不佳。就中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的范读和领读是录音范读和领读无法代替的。一、教师的工...  相似文献   

9.
范读不能丢     
在一次创新优质课评比中,我们共听了五节语文课,有低年级的,也有高年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听到了一位老师范读了一句话。有人认为范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精神,教师范读又累又原始。我认为,其实不然。新课改更需要教师范读。一、诱导示范。新课标要  相似文献   

10.
"老师,您给我们读读吧!"这是学生们常常恳求老师的一句话,每学一篇课文,学生们总是盼望老师范读给他们听,然后会津津有味地模仿老师的神情、语调、情感等朗读起来,范读就像石激碧水一样激起了学生们的读书热情,也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11.
每课必范读     
鲍卫红 《教育文汇》2013,(12):42-43
我在20年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上新课,必作范读,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的课,也无论短文、长文,都会在孩子们朗读之前、之中和之后来点必要的范读。我之所以重视范读,是基于以下认识:一是我国语文教学一直强调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叫学生熟读,自然要首先范读。二是不少文学大师、语文名师在范读方面为我们作了表率。  相似文献   

12.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范读课文的不多了 ,有时需要做示范也多靠录音机。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我认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 ,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 ,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范读 ,还需要适当加强。一、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 ,学生可以视其人 ,闻其声 ,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 ,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3.
范读就是在语文科教学中,老师的有感情的朗读。它与广播里播音员的播送、舞台上演员的朗诵是不同的。广播员的播送,诸如讲故事、说小说等,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侧重于以情达意;演员的朗诵是供人们艺术欣赏,侧重于以情态感人;而教师的范读则是让小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所做的示范性的有感情的朗读。一、范读的得体性在广播里,播音员播送时,要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感。读老年人说的话,声音粗、声调低;读少年说的话,声音细、声调高;读外国人说的话,甚至要求“洋”一些。舞台上,演员的朗诵,则要根据剧情的发展。抒发悲伤情感时,脸色阴沉;抒发强烈情感时,甚至要张开双臂。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听众、观众的需要。而面对学习知识的小学生,老师的范读  相似文献   

14.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体会理解,感受出作者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展示出这种情感。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做法是:1、重视范读。教师的范读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课文的感染力,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范读的榜样作用不但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内容,而且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我每上新课时,都要范读两遍。第一遍要求学生不准看书,听老师的表情,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做到声情并茂;第二遍要求学生看书,听准字音,范读过后,学生捕捉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一次次的练读中逐步提高朗读水平。2、模拟仿…  相似文献   

15.
笔者聆听一节公开课《秋天的雨》.课堂上老师两次范读整篇课文,虽用时不少却因范读内容过多、时机选择随意、朗读功力不足让人感觉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听完该课,我在思考,范读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范读呢?笔者认为,范读内容、范读时机都应视学生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随意为之,为读而读.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听了一节小学语文课——《狼和小羊》,教师普通话纯正,语调抑扬顿挫,体态语言恰到好处,很容易就把学生及听课老师带人文本所描绘的境界中。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听得认真,课堂进入高潮。狼的凶、狠,学生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而小羊的紧张、委屈又据理力争,由于学生年龄小表达出来有困难。老师指名几个学生朗读,结果都不理想。学生渐渐失去了信心,举手人数越来越少。教师此时也有些着急,无奈之下开始范读。由于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教师范读的效果大打折扣,课堂立刻走人低谷期。此时,笔者在听课记录上写下:教师范读应适时。  相似文献   

17.
在范读教学中,应注重:不同的作品适用适应不同的范读主体;范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范读即是不同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正文言文开放式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其能动性,帮助学生疏通大意,更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深入领会,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并站在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这些观点,以获得新的教益。一、强化范读与诵读,体现阅读方式的开放范读是引领学生诵读与理解文章的前提和根基。范读的方式可以开放化、多样化,可以采用多媒体录音资料,也可以是教师范读或学生范读。教师的范读,学生更觉亲切,  相似文献   

19.
学期初,一位老师进行学部公开教学,评课时,一位领导问:“你为什么一上课就范读?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自己会读,老师就不要读。另外,你给你的范读打几分?要读就要读出100分。”之后的几次教研课上,语文老师再也不敢范读了。  相似文献   

20.
耿梅琴 《教师》2010,(29):81-81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眭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