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以来,对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研究缺乏系统性。由于苏教版实验教材中首次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而以培养策略为主要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到底有哪些策略?策略与方法有什么区别?策略与思想有什么不同?怎样让学生掌握解题策略?如何使学生初步形成策略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在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采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建 《今日教育》2005,(6):41-42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发展的人才,是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而在教学过程中又应该进行怎样的“自我定位”呢?  相似文献   

4.
新教材不再把应用题单独列章节编排,而是穿插在各个领域中,其形式主要表现为“解决问题”。由于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教学时存在许多困惑与问题,造成“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偏低。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不断去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究竟有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解决问题”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就目标定位、教材编排、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变革性差异,来解读这一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金玲 《教师》2008,(14):68-68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新教材把大纲教材中的应用题进行了扩展并称为解决问题。新教材的解决问题还打破了大纲教材的格局,不再集中编排应用题。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图文结合的情景应用题该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使用新教材,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从数学教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出发,寻找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具体地说,就是从“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得如何,学得如何?”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有它特定的行业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得出如下的评课维度:  相似文献   

8.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非常时髦和富有研究价值的话题.“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融入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天真的心.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在传统应用题的“扬弃”中让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一路走得更好?学校曾经开展了关于解决问题教学的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9.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在数学教学中,围绕用好新教材,突出实验性的目标,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探索一:新教材中“用数学”置换旧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片断:“用数学”。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47。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一幅图画,画上有4个小学生在草地上捕蝴蝶,有2个小学生在观察昆虫。两部分学生下面有一个大括号“”和问号“?”。这部分内容是根据新教材中淡化应用题的模式,突出“用数学”的意识而编写的。教材将其作为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重点在于体现“…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新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它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如何认识新教材设计主线?怎样克服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情境”障碍?怎样发挥教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保证完成新课标要求?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设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同于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它不纠结于学生是否正确地解决出相关问题,它一般侧重于学生是否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途径,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呢?  相似文献   

13.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课程的经典板块,本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历来将“应用题”作为独立教学板块的格局,把相关内容融入四个学习领域之中,其名称也改为“解决问题”了。更名,是对“应用题”的否定吗?名称变化了,内涵有什么变化吗?相关的概念会发生变化吗?教学内容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课堂教学会发生哪些变化?本期,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分析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变化,帮大家厘清认识,明确方向。我们还将继续围绕“解决问题”教学,就数量关系的教学、应用题类型与模式等问题进行讨论,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4.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一方面由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寓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比较隐蔽和抽象,学生大多感到解答困难;另一方面应用题教学能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搞好应用题教学呢?通过实践发现: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和“两种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三个习惯1.审题的习惯。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正确的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个怪事:有的学生在学会了分数乘法应用题“一根绳子长5米,用去25,…  相似文献   

15.
叶柱 《河北教育》2007,(10):39-41
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中,去掉了沿袭多年的“应用题”名称,代而冠之“解决问题”。从课标要求、教材编写等角度分析,“应用题”变换为“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换。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新理念下“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范畴更为宽泛(尤为突出的是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材料、分析信息、灵活应用的能力”纳人到了课时教学目标)、呈现方式更为丰富(大幅度削减了纯文字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学实践同时告诉我们: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开放的教学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中的探索性、开放性因素,以开放性习题教学为切入口.实施“开放题”的“开放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切实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究竟有何不同?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解决问题"教学需要把握住哪些教学本质?"解决问题"的教学一直困扰着广大数学教师。我在一段时间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明确了课程改革下"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从学生数学发展的角度来展开实施,其中最基本的教育功能是通过“解决问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  相似文献   

18.
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这一教育功能有别于传统应用题类型教学以及机械解题训练.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教材在编写上将解决问题分散在“数与代数”等各个领域中.突出了问题背景的真实性、解决方法的指导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实行变革。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实施开放教学?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笔者试图根据时下同时并存的具有鲜明“封闭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两种不同教学现象加以剖析,以期探得个中缘由,不妥之处,恳请指教。请先来看下面这个教学案例:相遇求路程(时间)应用题(新授部分)1.出示课题:相遇求路程(时间)问题应用题。2.出示例题: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明每分走60米,小红每分走55米,经过4分相遇。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米?3.师:这道题与我们前面所学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学生说出几个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实验探究式”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它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施实验探究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重视教给学生获得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