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2.
狐狸和乌鸦是老邻居了,一个树上,一个树下,并且,他俩都喜欢追求时尚。一天,乌鸦弄到了一个金光闪闪、有钻石的MP5,狐狸见到了眼里闪闪发光,眼珠子一转,便计上心来。"乌鸦老兄,你哪儿弄到的宝贝?给我看看吧!"狐狸讨好地对乌鸦说。可是,乌鸦与狐狸也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当然看出了狐狸的用意,便站着一动也不动。狐狸见这计不成,心里又生一计,对着乌鸦就破口大骂:"你以为你是谁呀?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08,(5):6-6
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  相似文献   

4.
乌鸦也惊艳     
一位年轻老师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如果你是那只乌鸦,听到狐狸的夸奖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孩子们大都说自己不会上当受骗。可是,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小声地说:  相似文献   

5.
乌鸦也惊艳     
一位年轻老师教学《狐狸和乌鸦》时问学生:"如果你是那只乌鸦,听到狐狸的夸奖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孩子们大都说自己不会上当受骗。可是,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小声地说:  相似文献   

6.
乌鸦被骗走肉后,哇哇大哭起来:我的肉被骗走了,孩子们没吃的了,这可怎么办?大象法官正好经过,听到哭声,好奇地问:乌鸦,你哭什么?乌鸦说:法官,狐狸骗走了我的肉,那肉可是我们一家的伙食啊,呜呜呜……她忍不住又哭起来。  相似文献   

7.
自从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心里很不是滋味。它暗暗下决心:从此以后再也不听狐狸的好话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一天,狐狸和乌鸦又在树林里相遇了。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又叼着一块肉,馋得口水直流,心想:我何不再用上次的那一套办法来骗乌鸦呢?于是,它又耍起上次的那一套,可是乌鸦连理也不理。狐狸想:看来用上次那一套对付乌鸦是不行了,得另想办法。只见它眼珠一转,破口大骂:“乌鸦,你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谁碰到你们谁就倒霉,谁听到你们的叫声谁就遭殃!”乌鸦一听,勃然大怒,开口还击:“你们才是……”哪知就在这一刹那,乌鸦嘴里的肉掉了下…  相似文献   

8.
孔令荣 《四川教育》2008,(12):46-46
【案例】《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 在教师引入、学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的一个什么故事时,有个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们原来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很会动脑筋,填石子取水,多聪明啊!现在遇上狐狸,它怎么变笨了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孩子们面面相觑:是呀,乌鸦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呢?其实,《狐狸和乌鸦》与《乌鸦喝水》是两个不同的童话,此“乌鸦”非彼“乌鸦”呢。但就给孩子这样讲吗?显然不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对“乌鸦”的认识是统一的,在这儿却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这也许就是学习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姜琳.正在给孩子们讲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一只狐狸见到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就赞美乌鸦羽毛漂亮、身材健美.并说要是再唱支歌那就更可爱了。乌鸦心里高兴就开始唱歌.可是刚一开口.嘴里的肉就掉在了地上.狐狸叼起肉得意洋洋地走了。  相似文献   

10.
有些语文课听下来,常让我唏嘘不已。《狐狸和乌鸦》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课堂上,老师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孩子,引导孩子反复揣摩狐狸三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听着孩子们越来越惟妙惟肖地模仿狐狸极尽狡诈之本能的语言,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是以“读”为本了,以学生为本了,可在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让孩子学会了什么呢?孩子们口头上会说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实际上,他们在入情入境的读中已经知道了如何为了自己的利益吹牛拍马或撒谎骗人。《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课堂上,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引导孩子体会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  相似文献   

11.
提示:乌鸦找到了一块肉,狐狸想从它嘴里把肉骗出来。想想看,狐狸会用什么办法让乌鸦张嘴呢?自从狐狸上次骗走了乌鸦(yā)的一块肉,一直良心不安;而乌鸦也很后悔听了狐狸的花言巧语。一天,乌鸦又得到了一块香喷喷的肉,正喜滋滋地准备叼(diāo)回家喂给宝宝们吃,可不幸的是,途中又碰上了狡猾的狐狸。乌鸦连忙停在了树上,躲在了树叶下,想躲过这场“灾难”,可是,这一切哪里能躲过狐狸那机灵的眼睛呢?狐狸看了,心想:上一次,我骗走了乌鸦的一块肉,一直很不安,所以,这一次,我绝对不能再骗了,可是嘛———看着这么香,这么好吃的肉,得不到手……唉!就…  相似文献   

12.
骗人的后果     
自从上次狐狸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后,很是得意洋洋,一直盼着再有这样的机会。有一天,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在一棵大树上休息时,正好又被狡猾的狐狸看见了。狐狸跑到那棵大树下,对乌鸦说“:亲爱的乌鸦大哥,你怎么有空来这里玩呀?”乌鸦看了一眼狐狸,没有吱声。可狐狸并没有放弃,假装高兴地说道“:乌鸦大哥,你以为我会吃你的肉吗?我再也不会的啦!自从上次吃了你那块肉以后,我每天都追悔不已啊!”乌鸦拍了拍翅膀仍没有作声。忽然,狐狸大声说“:乌鸦大哥啊!我爷爷奶奶都卧病在床,这一次我是为他们才出来寻找食物的,如果没有食物给他们吃,他们会饿…  相似文献   

13.
自从狐狸用诡计骗得了乌鸦的肥肉后,便十分得意:那笨乌鸦怎能和我狐狸相比,要是有下一次的话,哼!哼!说来也巧,一天,狐狸外出溜达,抬头一看,呀!这不是那只傻乎乎的乌鸦吗?呵!它嘴里叼的是什么?肉?呀!真的是肉!这可是我狐狸再次显示本领的时候了。狐狸抹了抹那快要流下的口水,对乌鸦说:“哟!这不是乌鸦大哥吗?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几天不见,您可更潇洒、更英俊了。”乌鸦看了看狐狸,没有作声。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乌鸦大哥,听说您老最近升官了,当上了菜市场的卫生监督员,真是可喜可贺呀!瞧!穿上一身黑制服,您简直酷呆了!今天外出…  相似文献   

14.
一天,乌鸦一家三口正在家里听广播。当听到“有小学生在半路被拐卖”时,老乌鸦急忙对小乌鸦说:“儿子,你以后出门可不要被骗了啊,你可要记住老爸的教训啊,那块肉可是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求婚礼物啊,可我一时疏忽,被那狡猾的狐狸花言巧语给骗走了!你可要千万小心,不要……”  相似文献   

15.
正2月22日晴自从肉被狐狸骗走了以后,乌鸦后悔了好一阵子,自责自己太容易上当受骗了。有一次,乌鸦嘴里又叼着一片肉。狐狸看到了说:"你这个乌鸦又老又笨!你的好朋友麻雀比你年轻聪明多了!"乌鸦听了没有回答。狐狸又说:"可恶的你和我说过,好的东西要学会分享,你怎么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观察放大插图,了解狐狸和乌鸦的特点。)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讲了狐狸和乌鸦之间的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乌鸦找到一片肉,高兴地站在树杈上…… 师: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初步训练  相似文献   

17.
《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借狐狸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教育儿童爱听奉承话就会受骗上当。‘叼——掉——叼’则构成了狐狸骗乌鸦、乌鸦被(狐狸)骗的思路主线。  相似文献   

18.
狐狸改错     
狐狸和乌鸦做了多年的邻居了。一天,狐狸意外地得到一大块鲜猪肉。它想:这两天,乌鸦妈妈没找到食物,孩子们饿得好可怜。我家应该和它家共享这块肉。狐狸拿出一半的肉,去送给乌鸦,这可是破天荒的事。乌鸦妈妈将信将疑,还是收下了。狐狸说:“请您放心。过去,为了养活我的孩子,我骗过您口中的肉。今天,我还(huán)给您一块肉,是让您好好喂养孩子的。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您尽管用它喂孩子吧!”第二天,乌鸦采来一束美丽的野花,向狐狸表达谢意。乌鸦说:“困难中得到您的帮助,我永远记住您这个好朋友。”狐狸说:“我们是朋友,以后,更要互相关心、互…  相似文献   

19.
听到一个案例说一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问学生:“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被狐狸骗走,她心里会想些什么?”有一男孩的发言与众不同:“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丛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随着哄堂大笑,教师愣了一下,说:“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