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贤祠是宋元时期纪念性祠庙的主要形式.以杭州西湖三贤堂为个案作历时性考察,可以归纳出宋元时期名贤祠的特质:三贤堂的神主选择有比较严格的标准;教化是三贤堂的主要功能,该功能贯穿其创设、演变的全过程且日益突出;三贤堂创废的行为主体是地方官员,决定性因素则为国家政治;三贤堂的神圣空间由神主生前活动场所与具体历史语境共同确定;三贤堂神圣意义的构建比较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2.
明代修建的冶官祠应是一座多神居住的祠院,大孝王是其中的一神。即大孝王祠在建筑上属于冶泉祠的一部分,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关联。在刘章、刘将闾与刘景三人中,大孝王祠祭祀的最有可能是城阳景王刘章,是此地刘章后人为祭祀先祖,歌颂先祖功绩而建的祠庙。  相似文献   

3.
永州朝阳岩是唐中期由元结开创的一处摩崖石刻群,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一个佳例。石刻数量在地区遗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元结开创的另一摩崖石刻群浯溪。朝阳岩的旧有建筑寓贤祠与方志中的《流寓传》相对应,不仅是朝阳岩公园的主题,也可视为永州地方文化的主题。寓贤的狭义解释为谪宦、理学、儒学,永州本土文化自上古、中古以至明清,皆由儒统、道统一线贯穿。  相似文献   

4.
永州朝阳岩是唐中期由元结开创的一处摩崖石刻群,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的一个佳例。石刻数量在地区遗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元结开创的另一摩崖石刻群浯溪。朝阳岩的旧有建筑寓贤祠与方志中的《流寓传》相对应,不仅是朝阳岩公园的主题,也可视为永州地方文化的主题。寓贤的狭义解释为谪宦、理学、儒学,永州本土文化自上古、中古以至明清,皆由儒统、道统一线贯穿。  相似文献   

5.
眉山三苏祠是一座纪念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文人祠堂园林,是西蜀园林的优秀代表,从元代建祠到今天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不断有添修扩建.由于受到三苏文化的深切影响,三苏祠的造园艺术颇具特色,从叠石挑山到理水通源、从莳花树木到筑堂构院,无不散发着苏氏家族的风骨气节和情趣雅致.本文从意造心营,气脉贯通;取法自然,成文入画;剪裁得宜,理微求精;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四个方面对三苏祠的造园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希望对三苏祠和西蜀古代园林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先农为古代教民始耕的农业神。秦汉时期,官方于春季农耕时祠先农,民间或有以腊日者。汉代以降,官方祠先农的具体时日安排则已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在祠先农的祭品和祭祀规仪上,因主祭者身份不同而体现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先农神原型也随着秦汉王朝文化大一统下对各种神灵谱系的系统化整合工作而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出由抽象化的神本位向具体化的人本位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荆门陆夫子祠是象山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肇建与兴衰,展示着理学和象山文化发展的状况。弄清陆夫子祠建设及其发展的历史,从中得到启示和感发,对于保护和利用好这一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业界公认女娲是最早的女性禖神。泽州浮山地区流传着女娲补天的传说,据文字记载古泽州地区最迟在金元时期出现女娲庙祭。高禖祠作为禖神祠庙在晋城地区分布广泛,以泽州县高都镇善获村高禖祠庙会为例,浅述民俗背后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戎州山谷祠系戎州人士为纪念黄庭坚而修建,建于南宋,迭加修茸,至今已达七百余年。戎州人曾在山谷祠共祭诸葛亮,建筑总体共三合两分。山谷祠自修建以来,便对宜宾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淮安清口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为碧霞元君行祠,后逐渐演变成为天妃祠庙。官方和民间赋予了天妃神御灾捍患、护佑漕运等功能,实现了其由海神向河神的转化。因惠济祠所处清口为治河、行运关键之所在,故在清代备受统治者的崇敬和重视。在对惠济祠内所祀天妃进行敕赐和褒封的同时,康熙、乾隆皇帝还曾多次亲临祠下,虔诚致祭。清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清朝统治者崇祀惠济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戎州山谷祠系戎州人士为纪念黄庭坚而修建,建于南宋,迭加修葺,至今已达七百余年.戎州人曾在山谷祠共祭诸葛亮,建筑总体共三合两分.山谷祠自修建以来,便对宜宾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祠神崇拜。在温州地区的祠神中,主神以男神居多,女神相对少些。人而神的民间祠神占了温州地区祠神的绝大多数,他们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是传说中的人物。温州本地神灵占有统治地位,其次是汉民族普遍信仰之神与周边地区传入的地方神。另外,温州地区的祠神具有下述3个特征,即流传范围的地域性、神神关系的无序性和神格角色的人间性。  相似文献   

13.
地处壮族聚居中心的龙州,其众多的祠庙虽反映出一定的壮族文化特色,但汉族文化的影响和中央政府的政治活动在其祠庙的发展中的作用更明显,体现出龙州祠庙文化壮汉杂合、政治导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永兴汉三侯祠庙会变迁的动因来说,总的社会环境是庙会变迁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是庙会变迁重要的推动力,地方非正式权力是庙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苏祠初中     
《教育科学论坛》2016,(5):2+33-34,81,82
四川省眉山市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因学校旧址毗邻宋代大文豪苏轼故居"三苏祠"而得名。清朝时此地为眉州科考重地,民国演变为新式学堂。1948年建成"川西眉山师范附属小学",后更名为"眉山县城关第一小学""眉山县苏祠初级中学""眉山市东坡区苏祠初级中学"。苏祠初中现有师生3000余人。学校秉承"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办学思想,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将科学探究的求真求实与人文情致的至善至美有机融合,在树德务滋中育人成才。近年来,学校以"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战略眼光和"立乎大志、坚韧  相似文献   

16.
广东作为王阳明的"事功"与"言教"之地,明嘉靖年间以来,广东惠州府、潮州府、广州府等地修建了大量阳明祠。这些阳明祠作为祭祀王阳明的空间场所与物质载体,各地祭祀角度与内涵有所不同,或侧重于事功,或侧重于文教,大致可划分为"功祀"与"道祀"两种类型。"功祀"阳明祠大多位于北部山区,"道祀"阳明祠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这种海陆地域分布差异与南赣巡抚辖区设置、阳明心学传播差异、区域文化程度高低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熏冶泉西侧原来修建的应是冶泉祠,后世以误传误,讹作冶官祠。"冶泉"指的是熏冶泉,熏冶泉之称与冶铸业无关,而是因泉水之上终年云雾缭绕,如同淬火时的水汽得名。修建冶泉祠,主要是出于古代民间对熏冶泉的信仰、崇拜和赞美。  相似文献   

18.
一时逊国难为弟,干载名山还属虞。(常熟虞山仲雍墓) 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之使肝胆碎;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介休介之推祠) 衍一人忠恕之心传,学惟省贯:开万世治平之事业,道极明新。(杭州西湖曾子祠)  相似文献   

19.
闽王祠灰塑与彩绘艺术是福州传统祠堂装饰的典型案例。它饰域完整、工艺丰富,展示了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审美特色;题材鲜明、表意通俗,体现了闽东祠堂装饰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特征;造型秀逸、格调清丽,充溢着“海滨邹鲁”的福州人文底蕴和闽东独特的海洋文化气息。闽王祠灰塑与彩绘艺术的造型语言和审美样式丰富了福州祠堂文化的审美内容,同时也为闽东灰塑彩绘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审美支撑。  相似文献   

20.
谢壁彬在《天津师大学报》八三年第四期撰文认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史记·陈涉世家》注『丛祠』为『树林荫蔽的神庙』;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史记选注》注为『有很多树的神祠』,都值得商榷。谢文认为,古代的祠或庙,一般都是根据祭祀的对象来命名的,似乎不可能根据祠庙近旁有无树木来命名,因为祠庙近旁多是有树木的。谢文还摘录了《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丛」,鬼所凭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