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壑”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张公夫人麴娘墓志铭》中的" "为"壑"的俗字。在"壑"到" "的俗变过程中,文字类化起了重要作用。类化分为字内类化和字际类化,是众多俗字产生的重要途径,《集注》中"(頁頁)"和" "也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字内类化字。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过对"■""■""■"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分析,"■"当是"婬"的异体字;佛经中的"■"当是"■"的异体字,音为"丁计切"或"当盖切",与"足迹"之"■"异字同形;"■",义为"安""天""大"或"明",读"奴丁切"。佛经中,"■"为"冥"的俗字,读"忙经切",义为"暗"或"幽"。通过对以上三个疑难字的考辨,有利于佛经文献的正确解读,补充了字书、韵书、辞书中均无收录的字形"■"和"■"的本义"安",对"■"已有的研究观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3.
"■"和"燀"均见于《说文解字·火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字系"■"字的讹误,从火"■"声,属侵部,与属谈部的"惔"旁转。本文从甲骨文字形入手,认为"■"在造字之初其实与"燀"同为一字,从火单声,而"单"与"惔"在上古的读音非常相近,这样就对"■"的字音字形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所收的俗写变异字来源于《龙龛手镜》《改并四声篇海》《宋元以来俗字谱》及其他传世古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增加或减少构件形成的异体字;二,构件相似导致书写混同而产生的异体字;三,因避讳而形成的俗写变异字;四,为求字的平衡、美观而产生的异体字;五,类化产生的异体字;六,俗字中保留古体残余而产生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5.
东晋译经《摩诃僧祇律》有着丰富的文字现象,除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现象普遍存在外,俗字的大量存在也是一大特点。从俗字产生的特点如意符的增加或变换、改换声符、类化、变换字体结构四个方面例举了《僧祇律》中的俗字现象,一方面指出这些文字现象产生的机制源自语言使用者的从简心理和相似联想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类文字现象在东晋时期的发展更替情况,进而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反映出《僧祇律》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大量的俗字。阅读和研究明清小说,应该注意其中的俗写。我们以明清小说刊本为基 础,对"跴"、"■"、"肘"、"■"、"并铁"、"担括"、"拇量"、"■"、"■"等俗写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7.
肖倩 《文教资料》2012,(27):116-117
"眀"字在当今社会被认为是出现频率最多的错字,本文从"眀"的使用、"眀""明"的关系和"眀"字的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眀"字并不是错字而是由于类化等原因而产生的俗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有大量的俗字。阅读和研究明清小说,应该注意其中的俗写。我们以明清小说刊本为基 础,对"跴"、"■"、"肘"、"■"、"并铁"、"担括"、"拇量"、"■"、"■"等俗写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10.
大徐本《说文解字》"■"、"■"、"贏"、"■"、"■"五字,徐铉对其字形说解进行了校改。本文主要从版本、上古音和谐声系列等内证材料入手,结合《说文诂林》各家的相关论述,对徐铉的校语进行考辨,并以"屰"、"西"、"■"、"隋"、"灷"为声符的构形系统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1.
杂谈蝴蝶     
蝴蝶,简称"蝶",指"有阔大而扁平翅膀的虫子",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也已经出现了"■"字(古"蝶"字)。《本草纲目》说:"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  相似文献   

12.
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是《切韵》系韵书的一种,书中部分同小韵中收录了字形不同而训异义同的异体字。按照王宁先生异体字分类标准和方法,对其中"蟷"与"■"、"■"与"鸓"、"樞"与"櫙"、"■"与"筨"、"瑊"与"玲(玪)"、"■"与"■"、"■"与"鳸"等七组同小韵异体字,从异写和异构两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8号简之"■",学者对其有几种不同的校定。如《楚简释文》将其校为"微溺",彭浩先生校为"非溺",尹振环先生校为"隐弱"。另外,"■"字与《帛书老子》甲乙本"微眇",今本"微妙"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楚字"■"进行深入辨析,着重梳理"弱"、"溺"、"妙"、"眇"、"渺"、"伆"、"徇"等相关汉字的传世文献,论证其与"■"字的关系,从而判断此字隶作"溺",校作"弱"。并分别从文字起源与流变、思想内容与义疏等多个角度探讨"■"字释作"浮",义为"弱而不溺",引申为"浮沉"。最后据此推测出楚简版与帛书版非源自同一祖本。  相似文献   

14.
《三台万用正宗》是明代一本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日用类书,书中俗形丰富,反映了明代俗字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粲”“灿”“餐”“迟”“痪”“寎”“卿”“龟”“龙”“验”10个字对应的俗形进行考释,这些俗字均未被《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大型字典及相关字书收录,可补充俗字语料,探究俗字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对《石仓契约》(第一辑)中的类化字及其类型做了全面的归纳描写,在此基础上探讨类化字在用字层面上的积极作用,揭示类化字是书写者在用字上追求和谐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它有着积极的修辞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将类化字一概斥之为毫无理据可言的主观随意性所为。  相似文献   

16.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说文》俗字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最早提出“俗某字”这一概念,但由于重正轻俗传统观念的影响。历来对《说》中俗字这种珍贵的汉字化石重视不够,《说》俗字的类型体现其时空性,通俗性,简易性和表音性的特点,加强《说》俗字研究,对了解古今字形体嬗变的轨迹,正确认识汉字简化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释了苏州方言中表示"肿"义且俗字写作"海"一词的本字为"脪"字,"脪"字的上古音当为微部字,而《说文》徐铉所注的反切"香近切",记录的则是"脪"字已发生语音变化后的中古音。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序听迷诗所经》为今见中国景教经典中最古老的一部,其文法怪异、多佛教名词,其文字多晦涩难解。本文对《序听迷诗所经》中"加■"、"薄合"、"趐睹"、"沭(沐)"、"(扌方)(扌方)"、"讫句"等字词进行考辨。"加■"之"■"为"禖"俗写,校读为"谋"。"加谋"乃为同义连文,义同"诬谋",谓诬陷谋害。"薄合"当校读为"布谷"。"趐覩"当读为"忮妒",谓忮恶妒忌之义。"沭"是"沐"的加点俗字,为"木"的音借字;"(扌方)"字当读为"纺","纺"为"绑"的古字,即绑缚之义;"讫句"即"各各他(Golgotha)",为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地。  相似文献   

20.
唐志强 《文教资料》2012,(34):117-118
《張黑女墓誌》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誌》,全志楷書二十行,共三百六十七字,書法精美遒古,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此志中卻存在着許多俗字。本文就此志中的一些俗字進行歸納和研究,淺析《張黑女墓誌》中俗字的一些規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