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转折期,先后经历了“州一郡一县三级制”、“州(郡)一县二级制”、“府(都、道、方镇)一州一县三级制”的演变。作为地方行政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河套、关中地区重要屏障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行政区划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持续变化的边疆形势需要,真实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由二级制向三级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帅星升起的地方──朱德元帅故里仪陇曹弘川北仪陇县,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502年)以来,先后在今仪陇境内的铜鼓、大罗、大寅、金城、义路等乡镇,设置过隆城、伏虞、义安、隆州、蓬州、仪陇等郡、州、县府。从唐玄宗开元...  相似文献   

3.
古代"宜春县"的名称与行政设置自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开始,中间除了王莽到东汉初期二三十年间将改名为"修晓县"和东晋孝武帝太元时期(373-396)到隋开皇十一年(591)两百年左右改名为"宜阳县"外,一直沿用到清朝结束.直到今天"宜春"作为地级行政单位名称依然在使用.其延续的时间将近两千年,这是比较少见的,也可见其稳定性与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宜阳"这个名称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今宜春市袁州区就有"宜阳大道";2007年成立了一个新区,名曰:"宜阳新区".宜春县自隋开皇十一年(591)东迁五里后,倾向于认为于唐初迁回原址,但尚未找到确凿史料,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宜春,又称袁州。位于江西西部,东邻分宜,西界萍乡,南接安福,北连万载,东北与上高为邻,西北和湖南浏阳接壤,面积2250平方公里。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立州至今,一直为赣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要冲。自古就有"军事要塞,关楚咽喉"和"赣西门户,东南国防要地"之称,历代为统治阶级重兵所固守。土地革命时期,宜春的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是湘鄂赣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宜春西北的广大地区,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南面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5.
马博 《西北职教》2007,(10):8-9
长武,古为西戎之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鹑觚县,隶属北地郡领辖;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改属新平郡;南北朝元钦元年(552年),改称设置宜禄县,属泾川赵平郡;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禄县改称长武县。深秋的长武,到处飘溢着收获的气息。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交融的地方,从古至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其中长武县职教中心的特色办学更是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7.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26-26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 江西高校学报研究会1989年年会,于1989年12月16日至19日在宜春市召开。30多所高校的近5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年会。年会由宜春师专、宜春农专、宜春医专和萍乡教育学院四校的同志共同筹备。中共宜春地委宣传部、宜春行署教委、宜春师专、宜春农专、宜春医专等单位的主要领导参加了年会开幕式,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9.
【时空框架】 明代制定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属于行政系统的六部一布政使司(直隶府州)一府(直隶布政司的州)一县(府属州);22是属于军事系统的五军都督府一都指挥使司一卫一千户所。  相似文献   

10.
卑水县设置于西海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系越高郡所辖十五县之一,其历史一直延续至两晋时期。关于其治所所在地,史籍说法不一。本文依据史籍的记载,特别是结合建国后在凉山州昭觉县四开区发现的汉晋遗址和大量汉晋时期的文物,认为汉晋卑水县治所即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区境内,而非他处。  相似文献   

11.
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分析对比了宜春、萍乡、新余三市在2008年-2012年间的五年数据,研究赣西三市的知识资本情况。评估结果表明,在知识资本综合得分方面,萍乡、新余、宜春三市存在差距,萍乡、新余两市知识资本的综合得分排在前,宜春排在后,但在知识资本年均增长率方面,宜春远远超过萍乡、新余两市并且增长幅度很快;同时,萍乡、新余在某些指标方面低于宜春。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为赣西三市未来的知识资本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各王朝,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基层政区和政府划分为不同的等第。这既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区域开发的进程。位于太湖西南岸、浙江最北端的长兴,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开发后,建县之初就有较高的等第,隋以后等第迅速上升,在唐后期和宋代都为望县。文章在检阅史籍、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浙北长兴置县后至宋的等第变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并初步考察了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区域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3.
论隋朝修史     
终隋一代虽未修出一部辉煌的史学巨,也没有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史学家,但隋朝史学决不是一片空白。史学家魏澹、王劭、牛弘等对纂修前代史和当代史做了大量工作。唐贞观年间历时八载修成的前五代史多得益于隋修诸史。  相似文献   

14.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5.
隋初将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隋朝至清代,德州所辖地域及其属县名称又有很多变革。今德城区在隋唐宋金先后称广川县、长河县、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明朝初期"德陵互易",德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安德(今陵县)移至今德城区。明清时期德州(今德城区)因傍京杭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而商贸繁荣、文化昌盛,成为著名的漕运仓储之都、军事重镇和运河名城,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所辖县、市(区)亦多有变革。  相似文献   

16.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赫哲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无文字。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据史料记载,赫哲族的族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女真。“赫哲”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康熙二年(1662年)编纂的《清实录》中,并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7.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也不例外,对《警世通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源自秦朝,也为隋唐谏官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但是谏官由于受制于专制皇权,所以其谏言也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