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景”     
关于"景"的解释五花八门,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为例:有人将"景"解释为日光;有人说应该通假为"影",指影子;还有人认为这不是通假字,古代的"影"就写成"景",应该是"景"同"影",为影子.究竟该怎样解释?如果从"景"的字形出发,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景"由"日"和"京"构成,"日"即太阳光,"京"的甲骨文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指人工筑起的高土堆,后来引申为高大的城市,例如北京即北方高大的城市.故"景"表示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高大的土堆上,所以"景"最原始的意义就指日光,而日光照在土堆上,必定会产生影子,所以"景"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影子.关于"景"的影子的意思,先秦典籍中有大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义"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词,历史也十分悠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本文将从"义"的词源、词义的引申的角度,并结合历史背景来探究"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许慎《说文解字》训释“京”字本义为“人所为绝高丘”,分析甚为牵强。马叙伦、郭沫若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过这些观点缺少有力的佐证。本文根据“京”字的甲骨文形体,根据元代王祯《农书》所绘制的作为古代农具的“京”的图形,根据古代的文献材料,根据“京、囷、廩”三字的同源关系,从形、义、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认为“京”字的本义应该是“方形的大谷仓”。  相似文献   

5.
从汉字构形角度出发,通过对"福"形源的剖析及对文献的考证,可以知道在古人的观念中,"福"是一种以酒祭祀的活动,其本义就是求福,泛指幸福,后来由本义又引申出祭祀用的酒肉,以及求神保佑、造福的意义.另外,《国语·晋语二》中"福"的意义应为祭祀后剩余的酒肉,而非《汉语大字典》、《辞源》所注释的"福,胙肉也."  相似文献   

6.
《尔雅》释“平”为“大野日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近代汉语和山东方言材料,解释了"忔(忄查)"在《金瓶梅词话》中的词义:本义为伤口痊愈后在其上结的一层痂。这里比喻面积很小的池塘。  相似文献   

8.
一个多义词表示几个互有联系的意义 ,其中一个为本义 ,别的都是转义。本义是多义词的最初的意义 ,转义是从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一个多义词只有一个本义 ,这已是人们的共识。然而 ,邢福义主编的中学教师培训教材《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北京版 ,一九九三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诗经》中的"除"为例,在确定"除"本义的基础上,分析《诗经》中"除"的意义,发觉"除"的引申义及其引申规律,明确《诗经》中"除"的假借义。文章从"除"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出发,探讨《诗经》中"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强中干本义是于指晋国和秦国打仗时所骑的郑国的马.这种马貌似高大强壮,但很怕打仗,很不中用.语见《左传?公十五年》:"今乘异产(指郑国的马),以从戒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后多来形容某种势力貌似强大,但实际上却很虚弱.含贬义.有时也指人个头高大,但身体并不健康.含诙谐意味.与本义不同.  相似文献   

11.
省(xing)的本义为用眼睛观察草木出生,后引申为观察入微。"省"在语用中发展,《汉语大字典》共收录了7个义项。先秦儒家和道家在使用"省"字时,不仅把握住"省"字的本义,更深刻地发展了"省"的内在机制。通过内省,儒家把自身的修为与理想道德联系在一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通过内省以追求领悟真理,达到物我化一,逍遥无待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明儒赵撝谦所作《六书本义》是明代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明代第一部以阐释"六书"理论为导向的字书。在"六书"名目中,赵撝谦《六书本义》在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称谓上,皆与许慎《说文》一致,唯有"谐声"有别于许氏之"形声"。关于二者的不同和差异,以《六书本义·谐声论》为基点,比较古今方家观点,试就"谐声"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盗"、"贼"分别指强盗和小偷,如大盗、小偷、盗车团伙、天下无贼等。从二者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来看,"盗"远比"贼"的危害性大,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社会常识。如果我们走进古代文学作品中,则会发现这一常识被彻底颠覆。笔者试浅析之。"盗"的本义是"偷窃财物",如《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苟子·修身》也明确强调:"窃货日盗。"由其本义  相似文献   

14.
"磔石"一语最早见于齐梁之际,后世文献也有用例。《汉语大词典》解释"磔石"之"磔"为"投掷、砸",不妥,当释为"负举";"磔石"之"磔"是表示"负举"之"桀"偏旁类推后的同义词,与"磔"的本字本义无关,"磔石"即"桀石"。  相似文献   

15.
释“鬧”     
古代字书"鬧"字首见于《说文新附》,一般以为产生于唐代。本文利用出土汉简材料,考证了"鬧"字至迟产生于西汉,并且其本义不是一般的嘈杂义,而是争斗义。可以弥补语文辞书的不足,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晏子春秋》的语言中,有的词显示的是本义,有的词显示的是引申义。"傲"、"安"、"拔"、"百"、"拜"、"败"等词显示了《晏子春秋》对词的本义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覆和复     
原《简化字总表》把"愎"、"複"、"覆"三字归并简化为"复","覆"成了"复"的繁体字。复的本义是返回,回来;覆的本义是遮盖,掩蔽。二者意思不同,人们在用字习惯上也喜欢将它们分开,所以原《简化字总表》特意规定,用于"覆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说文》中6个表示头部名称的形声字,从该字的源义素是声符字的本义和源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三个方面,通过声符系联,得出各个字本义与源义之间的关系,力图为科学汉语字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文献材料和论证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说文》中6个表示人体名称的形声字,从该字的源义素是声符字的本义和源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三个方面,通过声符系联,得出各个字本义与源义之间的关系,力图为科学汉语字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系统整理的文献材料和论证阐释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郑东珍 《文教资料》2007,(27):34-36
本文根据《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指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给"的动词义"叫;让;使",介词义"为"、"替"或"跟"、"向"、"朝"、"对",表示加强语气的助词等意义上,引例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有的"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漏释;"给"与现在请假的"请"相近的意义,和表示处置、作用相当于"把",这两个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漏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