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形象演示式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演示作品中的形象。例如,课文《死海不死》写到了死海形成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了解,教师把死海形成的原因制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很快了解了有关的文字内容。又如,在讲授毕升的《活板》时,教师把活板制造和活字印刷的过程制成软件,帮助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学生很快把课文背诵出来了。师生互动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各自承担一定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再各自发布研究结果,或各抒己见,或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又是指导…  相似文献   

2.
《死海不死》是一篇说明文。教材中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是围绕“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安排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死海不死》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死海形成的原因,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举例子、引用、作比较等说明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5.
去年11月15日,湖北省荆州市教研室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应松滋市实验初中邀请,上了两节演示课:演示的课文为《口技》和《生命的意义》。参加听课的教师数百人。所有听课教师如坐春风.叹为观止,无不为余映潮老师精彩的教学演示所折服!  相似文献   

6.
前几天听一位教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再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他分别请了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并  相似文献   

7.
谢鲁刚 《山东教育》2002,(25):47-47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采用了“整——分——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课文记叙一件什么事?2.贝多芬是为了谁而创作《月光曲》的?3.贝多芬由于什么原因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对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便从整体上对《月光曲》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我转入分解性导读。分解性导读,一般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透过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它们丰富的内涵。但词句的剖析不是孤立的,应和文章的整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付清苹 《江西教育》2003,(14):29-29
1.生活展现情境。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置身于这一场景中进行观察。例如上《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指导课时,先总结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然后分类进行比赛,最后让学生把这一活动过程及心得体会写成一篇作文。2.实物演示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某一种特定情境。如讲《琥珀》这一课时,先让学生传看琥珀,然后对照课文里讲的琥珀,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会说出书中的琥珀里有蜘蛛。可是书中讲的琥珀里为什么会有蜘蛛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会带着这些疑问认真地学习这篇课文。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来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用文字或语言记述演示实验中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很少用板图表现实验现象及结论。事实上,板图比语言、文字的记述形象、直观、生动、简洁明了。它可以将演示实验中重要的瞬时现象定格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综合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其规律和结论,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在《电磁感应现象》教学中如何使用板图配合演示实验的教学进程记述如下:教师首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考方向: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如何检验?演示一:实验前,先用一节干电池确定电流计…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记叙文、美文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那些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的说明文.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昧.且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也无非按以下形式授课事物的特征是什么?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等。因此,老师教起来也毫无激情。然而,我在讲授《死海不死》时,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采取“旅游”的形式了解“死海”,学生热情高涨,效果非同寻常。以下是我上《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六字教学法”培养语感能力欧阳仁宣一、比1.对比视听前后的朗读,触发语感悟性。要把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首先必须能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浮现融注情感的形象,我在教《海燕》一课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了解学生形成语感表象的清晰...  相似文献   

12.
魏洪 《中学理科》2006,(1):46-47
一、问题与背景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的表演和示范操作的实验.它是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理解概念、化学原理及其变化规律,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对于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教师一般都进行了精心准备.但是有时教师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常补充一些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3.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来绘图,可以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他们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语言文字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只有当人们了解了这种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正确含义,才能感觉和认识文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绘图,事实上就促使学生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反复去阅读,揣摩课文,从而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新课的“老调.扣人心弦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2.活变题目,以点带面。于漪教师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加深印象…  相似文献   

16.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直观演示法。这是指用教具、模型直接进行演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一般常识性课文就可以用直观演示法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如第四册《看月食》一课的第二段 ,写了月食发生、消失的渐变过程和月食形成的原因。课文所写的月食发生时的情景(“像小船一般” ,“像镰刀” ,“像眉毛” ,“像弯弯的细钩”)以及月食形成的原因 ,是二年级小学生难以理解的 ,这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如果能演示一下太阳、地球、月亮三球运转的情景 ,那么不仅可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而且对于月食发生和消失的渐变过程 ,学生也可以随之而理解了。教…  相似文献   

18.
演示讲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师的演示与启发讲授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范例。教师的演示,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在演示过程中,适时地穿插富有启发式的设问、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应有机利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美好形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做到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人文互动”,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伴随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一、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枯燥的课文变活了课堂教学本来枯燥,教室本来狭小,可有了电教手段就不一样了。阅读课文《捞月亮》,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是篇很好的朗读教材。教学中,教师不要枯燥地讲解朗读技巧,而是用生动的逼真的动画形象刺激学生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捞月亮》,先让他们具体感悟语言的表达能力,接着老师让学生扮配音演员给课文重新配音。这时的学生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争先恐后做配音演员,由于有了感性理解,又有生动、形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