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专家。在新闻这一行中,记者是什么专家呢?恐怕应该说是报道专家吧。但是,记者又必须是杂家。当不好杂家,也难当好专家。又要杂,又要专,这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其实,所谓杂,就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至少不能没有常识。所谓专,即要有从事新闻报道的专门知识,调查研究,访问观察,选材炼题,谋篇行文,都应技巧娴熟,运用自如。专离不开杂,杂促进专,二者不可偏废。在杂与专这一对矛盾中,要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杂是手段,专是目的。要想专得好,知识就须多而杂,为专而杂。杂又不可乱,是有计划的杂,为专服务的杂,不是盲无所  相似文献   

2.
编辑是杂家,别人这么说,自己也承认。本来嘛,当编辑不可能只编某一小类书,特别是地方出版社的编辑,看来分了工,实际上仍然面很广。因此,编辑得样样懂一点,门门沾上边,所谓杂,此之谓也。有的同志确实为这个“杂家”苦恼。既是杂家,顾名思义,不能专。不能专,岂非一事无成? 看起来,“杂”与“专”是矛盾的。然而,未免有点形而上学。其实,杂家之杂,不过指其横通而已,即知识面要广,了解的东西要多。但这并不防  相似文献   

3.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界有很多老前辈讲,编辑是杂家,邓拓同志曾写过专文《欢迎“杂家”》。他们所说的“杂”,都是指编辑本人的知识应该广博。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观察,我们感到,一个编辑知识面广,了解的东西多,对编辑工作确实大有益处。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勿庸讳言,在过去的提法中,对于编辑知识的杂与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地似乎把侧重点放在杂这一面,即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现在看来,对这种理解有重新考虑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5.
编和撰老一辈的编辑,众口一词:干编辑这一行,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当“杂家”,要“杂中有专”,“专中有杂”。一些老前辈,同时还举出邹韬奋、徐铸成、王利器、何满子、周振甫、赵超构(林放)等人为例,并加以说明之、阐释之。对于此,笔者常有所感,亦常有所思。一个干编辑工作的人,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仅凭着自己居于作品的“裁判员”和“评论家”的地位,就轻易地去肯定  相似文献   

6.
如何办好地、市、县报的副刊,关系到能否使报纸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问题。地、市、县报的副刊是“文艺性”的好,还是“综合性”的好?我以为,不能一概而论。从宏观上、从副刊的全局和整体上讲,副刊应当是综合性的,应当偏于杂,杂则丰富多彩;从微观上、从副刊的每期版面上讲,副刊应当是专门性的,应当偏于专,专则集中深刻。当然,杂与专都是相对的。说杂,并非越杂越好,副刊总得有个中心议题;说专,也不必专到纯之又纯的地步,文艺副刊总不能完全等同于文艺期刊吧。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杂中有专,专中有杂,各有侧重。拿我们《临沂大众》报来说吧,  相似文献   

7.
作事不能有头无尾,写文章不能有上无下,所以这一篇的标题是《“杂”与“专”(下)》。事实上,原定的计划是写成上、中、下三篇。上,概说“杂”、“专”;中、下从几个方面说说如何作到编辑所需要的“杂”和“专”,以及如何把“杂”与“专”统一起来。这是个挺麻烦的问题。简简单单,大而化之的讲,只要一句话,说说什么“眼勤”、“手勤”之类的意思就行了,可是要认真剖析剖析,说点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徐锦杭  陈钢 《新闻传播》2010,(9):115-115
近两年来,随着各类打着养生保健旗号的专家“横空出世”,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节目越发青睐,养生类节目和养生类书籍也是大行其道。图书销售排行榜、电视节目收视率,都把“养生热”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网友发帖称,“现在是养生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穴位在哪,没听说过阴阳五行,那你肯定是不看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的非现代人”。  相似文献   

9.
报紙每天反映着各項实际工作,给广大人民群众看。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們,往往是“隔行如隔山”。冶金部門的同志不了解电力部門的具体业务;而电力部門的同志,也不了解冶金部門的具体业务。报紙不同于专业杂志。只办給少数內行人看。它必須使人們能够普遍地看得懂,吸引人們去看,哪怕是一条工业消息,也要使一个农业工作人員发生兴趣。有人批評那种过于专門的消息說:“內行人不願看,外行人看不懂。”这可算是一針見血之言。何以見得?因为过于专門,外行人看不懂;但是,这种“过于专門”只是相对地讲的,并非完全专門、真正专門,所以內行人又不願看了。这就是两头不討好。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知识盲点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盲点是指一个人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每一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人之所以会产生知识盲点 ,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 ,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精力 ,也只能掌握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编辑的知识盲点 ,是指编辑在从事业务工作时存在的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一个编辑如果对某方面的知识都未掌握 ,意即有大量知识盲点 ,则可说该编辑在某方面存在一个知识盲区。在当今出版界 ,很多编辑的知识结构是既专又博 ,但他们在“专”的程度上往往不如作者 ,在“博”的方面也远非无所不知 ,可以说 ,每一个编辑都有知识盲点。编辑的知识盲点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家也是史家,评论文学作品更是讲究“知人论世”。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的爆炸,学科的划分不能不日见其细密,而一般文史工作者也就不得不“术业有专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就是在文或史的一门之中,也往往只懂某一方面某一段落,其他便觉得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时下专家多而  相似文献   

12.
在基层,笔者发现不少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养成了严重的“偏食”习惯,即只看文化娱乐类报纸,不看党报;只看通俗文艺杂志,不看政治、经济类杂志;只看武打、言情类电视剧,不看新闻联播节目。以致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诚然,人们的文化生活“食谱”理应包罗万象,各具“风味”,人们当然也有“点菜”的自主权。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文化生活中,应当首先多吃政治这一“主食”,而不能一味地专吃其他文化“副食”。大家知道,党报党刊,央视新闻联播是宣传党的路本线、方针、政策极为重要的阵地,是了解国家大事的“窗口”,如果我们基层通讯员对这…  相似文献   

13.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14.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评价群工记者的责任与修养,应从三个方面衡量:一是接待来访和信访调查是否情真意切;二是开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是否大胆负责;三是把握导向是否准确有力。 一 有人说博而不精,杂而不专,是群工记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实际上博而不精,杂而不专是暂时的,记者通过调查处理每一封读者来信,每一起群众来访,经过不断积累,会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缩小博与精、杂与专的差距。否则,你就很难和你的读者进行会心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白方宇 《大观周刊》2012,(11):246-246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它能直接转化成学习动机。历史科本身又是一门“副科”、“小科”,假如历史教师教学中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不重趣味,不加以积极诱导,课堂上将会出现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一些反常现象,引不起任何共鸣。  相似文献   

17.
袁明 《新闻前哨》2007,(1):65-65
杂志是“杂”一些好,还是“专”一些好?我认为,既然是杂志,那就是要杂,杂志要有杂的特色。杂志要杂,但不是无章,而是杂中有理,杂中有序,所以要有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18.
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既博且专” ,但“博” ,不可能无所不知 ,“专” ,也不一定强于作者。因此 ,发现并克服盲点 ,拓展知识视野是编辑人员永恒的主题。   一、常见的盲点1.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盲点编辑人员一般是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然后再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编辑。具有一门专业知识并不等于精通该学科 ,也不等于就能完全胜任该学科稿件的编辑工作。如一位学历史的编辑竟然认可了“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 ,殊不知“六朝古都”是指南京。又如一位冶金专业的编辑随意将有关混凝土材料学中的专业术语“高炉矿渣”改为“高炉渣”等等。…  相似文献   

19.
编辑是“杂家”。编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杂学”。编辑之所以能够成“家”,在专家如林的学术园圃中取得一席地位,关键也在于杂学。编辑的杂学愈丰富,愈能起到“以杂辅专”的作用,使书稿锦上添花,使编辑得到作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于杂学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编辑之友》(其前身为《编创之友》)已出各期和其它报刊已屡有专文进行精辟的论述,这里不再多赘。关于编辑特别是百科性工具书的编辑积累杂学的途径,原拟将个人自五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